分享更多
字体:

Facebook阴谋论的来龙去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3:51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 刘美          

  当地时间2012年2月1日,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这一风传已久的消息终于成真,随即引爆了美国互联网行业的精神狂欢。正如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所说:“Facebook最初的创立,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商业公司而创立。它的建立是为了完成一个社会使命——使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Facebook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庞大的用户数量使它天然具备了改变世界的能力,而它的管理者亦将其视为自己理所应当的使命。

  然而,在这场狂欢中也出现了一种另类的思考——如果Facebook真的主宰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一些悲观者提出一种听上去耸人听闻的观点:Facebook带给人类的并非是表面上的自由开放,恰恰相反,这家网站的壮大将导致人们的隐私落入一群“精英人物”手中,民主和自由将因此陷入倒退。

  2008年1月,英国《卫报》曾发表英国作家Tom Hodgkinson的长文《Facebook:与敌为友》(原文标题:With friends like these),文章中总结了当时对Facebook的各种质疑,综合来看,可分为两类:首先,Facebook(可能的)实际控制者们、特别是早期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是否符合大众利益;第二,Facebook的主要投资人中,不止一位具有美国情报机构背景,这家网站的发展是否将给美国公民的隐私、乃至其他国家的安全带来负面影响。4年时间过去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某些事实论据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精神教父”彼得·泰尔

  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比尔·盖茨之于微软、杨致远之于雅虎,提到在线支付公司PayPal,人们首先想到的名字就是彼得·泰尔。即便斯人已逝、公司易主,最初的创业者永远是这些硅谷传奇的代名词。然而,彼得·泰尔与另外三位有很大的不同,他并非工程师或发明家出身的创业者,也不完全是以逐利为目的的风险投资家,他在硅谷的投资活动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与其说泰尔是一名狡黠和贪婪的资本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未来主义哲学家和新保守主义活动家。”《卫报》一文中写道:“泰尔称自己为‘极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从前写过一本叫《多元化神话》(The Diversity Myth)的书,猛烈攻击统治着斯坦福大学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他认为正是‘多元文化’导致了个人自由的松懈。”

  “泰尔的哲学理想,就是像17世纪的一些(唯心主义)启蒙思想家那样,努力把世界从一种过时的,强调自然联结关系的社会中‘解救’出来,并引领人们朝一个自然被人类征服了的虚拟社会走去。”《卫报》一文的作者Tom Hodgkinson将泰尔的观点称为“技术乌托邦”,即通过互联网技术绕过一切法律、国界和各种可能的限制,实现个人和商业社会的“绝对自由”,哪怕付出民主、平等和社会多样性的代价。“自由和民主不能两全。”泰尔曾在一次访谈中亲口表示。可想而知,若必须在两者中作出取舍,他所选择的必然是“自由”。

  除了互联网之外,泰尔还在另两个方向——外太空和海洋陆地化方面探索着“绝对自由”之路。2009年,泰尔曾亲自撰文道:“现在世界上并没有一处真正自由的地方,要摆脱这种状态,必须要寻找到一种至今为止从未有过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将我的主要精力投向了那些能够创造自由新空间的新技术上……那就是数字空间、外太空和海洋世界。”他通过旗下基金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投资了3000万美元,又不遗余力地支持帕特里·弗里德曼(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孙子)的“海洋陆地化运动”,该运动正试图在海洋上建立绝对自由的“超主权国家”。

  彼得·泰尔的极右翼思想,虽然令美国左派和中间派政治人物深感不安,但在高科技领域,的确激发了一批向往自由的年轻工程师的创业热情。按照《福布斯》的说法,泰尔始终是年轻创业者们的一位“有价值的顾问”。“每当我感觉不妙,手头也没有什么好选择的时候,我总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建议。”《福布斯》文章援引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说,“他对我特别有帮助……尤其当他发现了些什么特地打电话给你时。”

  作为Facebook初期最重要的投资人,泰尔持有的Facebook股份在后来的融资过程中不断稀释,目前约占2.5%。这虽然是一笔巨款,但并不能支持《卫报》一文中“Facebook的实际控制者不是媒体封面明星马克·扎克伯格,而是彼得·泰尔”的判断。不过,泰尔作为新一代硅谷人“精神领袖”的作用,在Facebook身上仍有体现。例如,虽然这家社交网站最活跃的用户大部分为女性,7名董事会成员却是清一色的白人男性。

  “Facebook管理层的二号人物——COO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就是一位女性,并且是性别平等运动的鼓吹者,考虑到这一点(女性管理者为Facebook作出的贡献),该公司董事会的性别组成实在令人费解。”《商业周刊》网站文章援引一位女性社会活动家的话说。

  不过,如果你熟悉彼得·泰尔的言论,Facebook的“男权董事会”也就不难理解了。泰尔一向认为,女性权力的崛起对社会发展有害无益。2009年他在某智库发表文章,其中谈到:“上世纪20年代开始,自由意志主义者的两大声名狼藉的障碍——社会福利受益者和拥有投票权的女性,已经使‘资本主义民主’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卫报》一文认为,“我们必须审视Facebook的崛起。它是一项受到全球化操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实验。”这种说法或许缺乏足够的证据,但人们应该意识到,这一波互联网热潮背后的重要思想家彼得·泰尔,与倡导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拥有截然不同的立场。

  “中情局背景投资者”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彼得·泰尔及其追随者鼓吹超越主权、超越国界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他们甚至没能完全脱离美国政府的势力范围。

  在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中,Accel Partners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名字。这家全球影响力巨大的投资公司在2005年Facebook估值9800万美元时入股,投资1220万美元。这笔投资目前占Facebook股权的10%,价值可达100亿美元。据报道,该投资回报已经创下了风险投资史的最高记录。

  “主导Accel投资Facebook的是该公司合伙人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在相当长的时期内,Facebook董事会只有3名成员:泰尔、扎克伯格和布雷耶。”《卫报》一文指出,“布雷耶是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董事会成员,在那里他有一位同事叫吉尔曼·雷(Gilman Louie);布雷耶还是BBN Technologies(编者注:历史悠久的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科技供应商,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董事会成员,在那里他有一位前同事叫阿妮塔·琼斯(Anita Jones)——琼斯和雷都曾是中情局背景投资公司In-Q-Tel的重要人物。”

  “另外,Facebook的股东中还有一家名为Greylock的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的高级合伙人Howard Cox曾担任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主席,同时,也是In-Q-Tel的董事会成员。”

  如果说《卫报》文章中揭出的还只是一些“间接”关系,那么彼得·泰尔与In-Q-Tel共同投资的Palantir软件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壮大,在某种程度上把Facebook和这家“中情局背景投资者”的关系又拉近了一层。

  In-Q-Tel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CIA局长George Tenet意识到“科技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情报界必须改变与商界相处的模式”,于是决定成立一家面向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并“通过猎头公司”寻找合适的公司负责人——他最终选定了“熟悉硅谷,但对情报工作知之甚少”的吉尔曼·雷(Gilman Louie)。

  根据当时为数不多的公开报道,吉尔曼·雷是一名“旧金山出生的华裔美国人”。事实上,他还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把“俄罗斯方块”引入美国的人。吉尔曼·雷是那一代硅谷创业者的杰出代表,他于1983年成立了SH(Spectrum Holobyte)公司,这是一家曾出品无数经典军事模拟游戏,至今仍被全球军迷怀念的游戏公司。

  1988年,作为第一家拿到“俄罗斯方块”版权的美国企业,SH公司在牵扯美国、英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商界和政界的“俄罗斯方块版权大混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时至今日,业界对这场无头公案的记忆早已淡去。但很多资深游戏爱好者正是从这次事件中得知,SH公司的幕后投资人实为英国传媒大亨罗伯特·马克斯维尔(Robert Maxwell)。马克斯维尔为年轻的吉尔曼·雷提供了并购竞争对手的资金,帮助其将企业发展壮大。1991年11月5日,罗伯特·马克斯维尔莫名从豪华游艇上坠海身亡,时人多猜测此事为政治谋杀,更有前摩萨德特工亲口指认马克斯维尔为以色列间谍。

  从吉尔曼·雷的个人经历来看,公开报道中说他“对情报工作知之甚少”或许并不一定符合事实。

  雷担任In-Q-Tel负责人长达7年,Facebook的创立与早期融资、“PayPal系”企业的崛起、“间谍软件”公司Palantir与中情局的合作……诸多与彼得·泰尔和Facebook相关的大事,皆发生在他的任期之内。

  有人认为,In-Q-Tel成立12年来对硅谷的影响,或许并没有阴谋论者猜测的那样大。毕竟风险投资行业是人数有限的小圈子,Facebook的投资者与In-Q-Tel扯上关系也属正常现象。但《卫报》一文作者Tom Hodgkinson认为,即便如此,放任一家美国网站自由搜集他国公民的信息,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那5900万个上当受骗的老实家伙,他们竟自愿把身份信息和消费喜好告诉一个自己毫无所知的美国公司。”Hodgkinson写道。当2008年1月《卫报》刊载这篇文章时,Facebook的全球用户数量还只有5900万。现在,根据Facebook招股说明书,该网站月活跃用户数已达8.45亿,有市场分析公司预测,这一数字有望在2012年年中达到10亿。正如Hodgkinson在文中所写:“即使你不赞同Facebook某种程度上是美国(情报部门)的巨大信息收集工具,你也不能否认作为一家公司,它实在是太过庞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