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PO不审行不行”——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1 14:28 来源: 21世纪网

孙树冠 2012-02-21 14:28:03  

  核心提示:IPO注册制的关键点,就在于把投行直接推到了市场的面前,投行的定价能力、投行的信用以及投行的销售能力全都暴露在市场之下。

  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IPO可不可以不审”的问题,让市场各方参与者再次掀起了关于IPO审核问题的思考。

  从2010年1月1日到2012年2月,短短的2年多期间,A股总共有650家上市公司首发上市。中国股市终于以“IPO大跃进”的形式,成功的赶英超美,在全球资本市场哀鸿遍野的情况下,连续两年勇夺全球IPO冠军。细想之下,不得不为发审委的夜以继日努力工作的精神和“超人”般的工作能力由衷的表示赞叹!每届的主板发审委工作人员只有25人,创业板发审委35人,虽然发审委人员有轮换,但在这短短的两年之内完成了这样的一项“壮举”,也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1994年,沈阳飞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姜维赴香港上市,面对香港律师行对于飞龙集团上市的2870个问题的质疑哑口无言之时,可以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里,相关市场参与机构的尽职与严谨。反观国内当前的IPO审核,更多只是僵硬的罗列一些数据和条件,上市公司只要符合相应的财务指标和风险控制指标就可以上市,但对公司的经营方案的可行性、利润来源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内容的审核和把关并不严谨。导致审核的本身流于形式,侧重于对文本的格式和规范,而非内容与实质。以两年多以来650家公司上市的速度,发审委人员显然不可能向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提出两千多个问题,并让上市公司一一做答。取消IPO审核的话,就可以直接将这些关于上市公司经营方案可行性的监督、盈利能力是否能够持续增长等各方面的考核推给发行商即券商的投资银行部门,让他们曝光在市场和媒体的显微镜之下,一旦风吹草动,就可以直接追究券商投行的责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少发审委方面的支出,避免寻租空间,还可以稳定券商投行业务,不至于让这项业务,随着监管层对IPO的一声令下,就面临要么撑死,要么饿死的局面。

  从市场上关于取消IPO审核的反应来看,无论是反对的声音还是支持的声音,都同样诟病这个糟糕的发行体制。反对的声音只是担忧现行的法律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足,认为推出注册制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但是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注册制推出的关键点,就在于把投行直接推到了市场的面前,投行的定价能力、投行的信用以及投行的销售能力全都暴露在市场之下。如果投行的定价过高,除了部分有猫腻的机构之外,正常情况下,任何一家询价机构和股民都会对这种高价发行的行为给予“用脚投票”的待遇。那样的话,对于投行来说,采用包销形式,无论是全额包销还是余额包销,券商投行都必须要承担这种价格下跌的后果了;要是代销的话,那就压根都发不出去,根本就不存在能够在二级市场圈钱的现象了。如果投行的定价过低了,上市公司肯定也会考虑上市的成本,这样一来,对于投行的信用就有了新的定义体系,一级市场上垃圾满地跑的现象也会得到很好的遏制。即便是没有退市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但是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市场情形之下推出IPO注册制,也是一个对投资者和市场都有好处的一个事情,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有一种荒谬的反对观点,居然认为利益集团的阻挠会影响制度的改革,从而对制度的改革产生动摇。针对这种声音,很想质问一下,究竟利益集团的利益重要呢?还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和全体投资者的利益重要呢?对公众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郭主席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就体现出了证监会 “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投资者服务”的精神。相信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可能会成证券监管层的问题。(21世纪网 孙树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