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学者产业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01:2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邱妍

  [ 朱菁更愿意用“我们是财经界的华谊兄弟”来形容他们所做的事情。华谊兄弟通过明星来制造娱乐市场的财富,极视文化则通过专家学者来创造学问财富 ]

  上海浦东新区一个不起眼的创意园内,朱菁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一种包装“学问”的学问。这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是“了不起的实验”,在出版人潘岳看来,则是个“探索边界的事”。

  这门“学问”囊括了学问的以下要素:系统、积累、技巧。和娱乐公司塑造明星的概念不同的是,他们包装的原材料,则是那些具有声望、具有学识的经济学家、哲学家。他们的产品,不是偶像剧,也不是广告,而是思想。

  朱菁创建的极视文化旗下包括影视制作公司、出版公司、数字传媒公司等,签约者包括经济学家郎咸平、管理咨询专家詹文明、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等十多位学者,合作的学者总数接近40人。

  “研究的事专家做,打杂的事我们来”

  介绍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官方文本是这样的:这是打造社会学者的商榷平台,致力于将专家学者的成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使其广泛而有效地传播。

  不过,朱菁更愿意用“我们是财经界的华谊兄弟”来形容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果把它跟华谊兄弟做一个简单比较的话,华谊兄弟通过明星来制造娱乐市场的财富,极视文化则通过专家学者来创造学问财富。

  经济学家郎咸平就是该公司旗下极视智库的签约专家之一。这里所谓“签约”,其实是在学者领域一种新颖的合作模式,近似于经纪人与娱乐界艺人之间的关联。当然,这种约定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并不似艺人的合约那样繁杂。

  这个点子的萌发肇始于2006年5月,彼时,仍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就读的朱菁找到了他的老师郎咸平。其时,郎咸平开始蛰伏之秋,不再主持《财经郎闲评》节目,据说因为“普通话不标准”。

  “我当时先是帮郎咸平做了个网站,归拢他的经济学上的观点,然后开始以代理人的身份又帮郎咸平做电视和出版那块。” 朱菁回忆说。因为郎咸平的直言个性,经过几次著名的口战,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拥趸,很多粉丝亲切称呼他为“郎教授”。

  “等到了2008年,我慢慢发现,可以围绕郎咸平做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朱菁说,他所谓的价值链,不仅包括电视、出版、互联网新媒体等线上活动,还有能延伸价值创造的线下讲座授课、公司管理资讯、私人教练等。

  这种模式就成为:先通过线上的一系列包装打开知名度,再转为线下的品牌价值深入挖掘。以郎咸平为例,在经历了前期近三年的包装之后,“郎教授”的市场价值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仅图书出版这块,在2010年和2011年,极视智库通过成功推广郎咸平所出版的书籍,就涉及近15本。郎咸平本人版税收入485万元,并登上“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8位。显然,这间接给极视文化带来了极大收益,现在该公司保持每年以70%~80%的速度增长,并有望在今年规模扩大一倍。

  “这是商业化社会合理分工的必然产物,研究的事专家做,打杂的事我们来。这反而能保证这些专家的思想能有更多的提升空间。”朱菁说道,他口中所言“打杂”之事,几乎囊括了这些专家学者的一系列有关市场化的运作,小到出门订机票酒店,大至商业合同谈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够轻易通过包装而得到市场的认可。朱菁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挑选“潜力股”的模式:这包括首先是业界的权威,其次具有中西文化背景,最好还具有一定的实务运作经验,而选择的专家一般集中在金融财经管理领域。他们甚至针对每一位专家个性异同,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包装形式。

  “我们的核心,还是传播专家的观点与思想,我们希望为社会留下更多的观点。有的专家有完整的思想,自己整理好了,但是达不到传播的效应,他们本身也很苦恼。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他说。

  包装的边界

  毋庸置疑的是,在西方思想界,包装流行的经济学家、管理思想,早已成为一套成熟的市场模式。这是一张纸可以延伸出一个产业链的市场。

  “一个经济思想,是需要在生产链上进行推广的。比如在美国,有一个名牌大学背景的专家,他有核心的思想表达,成果曾刊登在权威的刊物上,并引起广泛讨论。这之后就可以形成图书,到演讲、咨询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吴晓波介绍说。

  吴晓波于2001年创立的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是一家以财经图书营销为主的图书服务公司,几乎见证了国内财经图书市场的发展过程。在“蓝狮子”成立的时代,国内财经图书市场基本被海外引进图书所垄断,当时国内甚至没有财经作者的说法。而如今,本土原创作品已经占据国内财经图书市场的大半壁天下。

  “极视是在做一个很有益的探索和实验性的过程,这种在欧美已经很成熟的营销体系。出版商,对于思想的需求是无尽的。中国的论坛市场、咨询市场、媒体发布市场、图书营销市场现在都已经很成熟。所以像西方那样打造这样一个成熟的思想生产链的条件,也已经具备了。”擅长研究现代企业发展史的吴晓波评价道。

  不过,在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看来,这种对于学者身份进行的全方位包装,还并没有为出版业界所认同:“作为专业的图书出版公司,我们可能更多是从书本身的内容上进行包装,不会过分夸大某一个面。当然你从营销的角度看,这种对作家本身的包装也是商业化运作的一种方式。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度的界限,如果赢利的导向压倒一切的话,可能会造成泡沫的诞生。毕竟,学者跟公众、明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吴晓波也认为:“在包装的过程中,有没有夸大化、泡沫化,界限在哪里,这是要值得注意的问题。西方现在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比如美国各种管理思想的潮流,就是在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条上形成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潮流变成了一种快速消费品,甚至6个月,就会有一种新潮流产生,那它的价值就变得大打折扣。”

  此外,最为公共舆论所担心的问题是,当专家学者也开始过度涉及商业化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是否会受到影响?他们的观点是否能够延续犀利?严重点说,是否有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可能?

  不过吴晓波认为,这不是一个大问题,“经济学家或是学者跟娱乐明星还是不一样,思想是不是泡沫化,有没有根基,很快就会被市场识别出来。一张纸能不能变成一个产业链,前提是这张纸上的核心思想就是具有价值的。所以我不认为会影响这个独立性。当然,过度炒作,肯定会不好”。

  朱菁则更希望能低调一些,他甚至不愿意在媒体上透露自己的姓名,因为这似乎是戴着镣铐游走在名利边缘的事情,“我必须保持不能有观点,不能有倾向性,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我们是故意在炒作什么”。

  不过,有谁还记得,20多年前,当第一个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电影演员给“三九胃泰”做广告的时候,也曾被骂得头破血流,而现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再正常不过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