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封面故事:萌和潮流和萌的潮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3 16:13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萌和潮流和萌的潮流

  杨樱(CBN编辑) × 郑淼淼(ELLE资深时装编辑)

  插画|于瑒

  虽说我们看下来,得出的结论是萌还是一个小众的东西,还只是亚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妨碍它在大众中的流行。哪怕是一个电动车,一个B2C的网站,还有可能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大家都在做萌的文章。它和所有流行元素一样,似乎一下子就无处不在。虽说这种流行背后的规律有很多东西我们还看不大明白,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觉的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01

  杨樱:萌这个字最近让人觉得它一下子爆发出来了。但是你真的根据各种被说成萌的东西去寻找规律,又会感觉信息很凌乱。我们会觉得1920年代就流行过的波波头是萌的,1950年代就跑出来的大众甲壳虫是萌的,或者各种猫永远都是萌的。但你要说这里有萌的规律,比如潮流轮回啊,这些好像又都难以解释,那些早期的萌物其实意不在萌,它在当时的诉求很不一样。你怎么看?

  郑淼淼:我倒是觉得萌一直没有作为一种很鲜明的风格存在过,所以也不存在回潮。其实现在只能说是萌的萌芽。这个萌芽经过20年终于出来了,我很小的时候开始看漫画,等了二十年,现在终于看到别人也在说它了。

  说萌的最早就是动漫界这批人。他们这群人长大了,比如我以前是搞动漫的,现在是时装编辑,我可能会在我的稿子里用到萌这个词。这和宅这个词的流行是一样的,这群人长大了掌握话语权,而且尺度放得更开了,所以渐渐就流行起来了。

  02

  杨樱:那在时尚界你们怎么看呢?我们采访了Marc Jacobs的插画师,虽然Marc Jacobs的风格一直比较奇幻,但画的Miss Marc还是一副特立独行的样子。我们在稿子里把它定义为“萌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Marc Jacobs这个品牌吸引更加年轻的受众,继而成为品牌的拥护者。但你要说从此Marc Jacobs从此就走萌系路线了,不可能。

  郑淼淼:萌一直属于东方亚文化的一个分支。东方,尤其是日本,对女性以萌为美的审美观。你在欧美绝对不会看到那么多人喜欢萌的东西,当然现在也越来越多,因为日本漫画在法国也很受欢迎,但西方整体还是喜欢那种大胸脯的性感风格。欧美范是那种比较强势的审美,不是以装可爱为审美。

  杨樱:时尚界不说萌吗?

  郑淼淼:真正的潮流还是欧美范。时尚界的流行,当然现在街拍是下层影响上层,以前都是由上至下的东西,设计师把自己的理解在设计里体现出来,然后再流行开去。

  但现在的流行其实是街头的东西,再加上网络传播,所有人都能看到,你这样穿,很多人都这样穿,H&M这样的高街品牌可能就会觉得这样的设计赚钱,推出类似的衣服。但问题是时装界的人还没创造这种萌的东西,影响不大。

  03

  杨樱:潮流到底是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我觉得潮流似乎更像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设计师们从ABCD一些东西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点,然后做出一个引领潮流的东西,比如BOBO族,它从来都是存在的,棉布长裙啊布尔乔亚啊,一直在,被发现出来,它就成为一股潮流了。设计师是一个发现者。

  郑淼淼:萌在时尚界还是亚文化。什么时候亚洲文化发达了,萌有音乐、影视剧、小说,还有相应的明星这种代表性元素出现,再蔓延到西方,那就有可能成为主流。

  杨樱:亚文化倒是潮流或者叫主流的源头。亚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设计师成为大师的过程,所以潮流可能是“从发现到被激发”,而不是“因为创造而被激发”。他们不会创造出BOBO族出来的。

  04

  郑淼淼:嗯,我是这么理解这个潮流的,你曾经被这种东西浸润过,以后可能一直会受到它的影响。你觉得这是一种潮流,只是现在说的人多了起来。但我知道萌这个东西是一直在的。

  杨樱:有可能。但萌这种元素乍一看就是一阵一阵的,像太阳黑子一样,一直在爆发,但在某个时段特别集中。并且每个时代对于萌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比如萝莉这个词是从洛丽塔(Lolita)这个小说人物里出来的,但作者纳博科夫在当时被视为猥琐,小说也是禁书,主流文化不能宽容这样一种东西存在。但在那之前,波波头流行的1920年代,它也是流行的,虽然那个时候不叫萝莉,然后最近这十年,无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还是一些日系的电影,感觉萝莉又成了很正面的、能被接受的东西。

  郑淼淼:一个是我刚刚说的年轻一代还没掌握话语权。了解萌的这一代长大了,有了把它放大的能力。这和穿越剧这种东西是一回事,编《渴望》的人不可能欣赏穿越剧,但小时候就接触穿越这回事的人现在成了编剧,他们就有能力把它推广开来,觉得很正常。

  再比如郭敬明那批人,就是萌系的代表。韩寒还是1970年代,郭敬明就是真正的80后,他的小说都是漫画式的、很萌的,他建立了一个王国,这些人看他的书,据说马上还会推出类似题材的电视剧,这批人都是浸润在这种萌系文化里的,以后这群人的影响力会很大,萌啊,美少年一定会成为一个风潮。还有那种男男文化,如果再开放一点的话,也会爆发出来的吧。

  05

  杨樱:我们稿子里介绍的,萌是日本宅男对虚拟美少女的热爱。不过即便是日本,有调查说现在确切知道萌的含义的人也不是那么多。

  郑淼淼:萌其实就是圆滚滚,那种动物幼崽式的,就很萌。像日本这种猫之国,全民爱猫。并且对女性的审美就是以可爱为基准的,赞美女性就说你好可爱。形容那些可爱的女生会说萌。你可以去查一下moe,这个发音跟日本燃烧的燃是同音的,动漫里面形容热血沸腾就会用燃这个词,那些宅男看到可爱妹子时候那种热血沸腾,荷尔蒙分泌的情绪,也是一样。后来就改成了草字头的“萌”。我很早以前就觉得萌是情绪的分泌,一种暖洋洋的情绪。

  杨樱:我喜欢暖洋洋这个说法。我们曾经试着总结过萌元素,比如要幼小,长得圆。我们跟WPP下面的Agenda公司的客户主任林海聊,他说“比如颜色,比如特殊的功能性特点。一个普通的数码相机就很正常,但如果它有个闪光灯会砰地弹出来,或者开机的声音很特殊。可能都是萌点”。不过这些可能都是充分不必要条件。除了猫,猫倒是一个不败元素。然后现在又引申出来,“喵”,也是一个流行得一塌糊涂的东西。如果放在两年前,肯德基推“喵套餐”,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吧,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但现在不会有人问的。

  话说:

  如果有品牌试图用萌元素为自己做营销,他们应该怎么做?如果客户想做类似的营销,他如何建立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的采访对象林海说,敢于尝试用萌来营销的品牌还是不多。“品牌需要一些明确的brief,知道到底什么是萌。像小清新虽然也是小众的,但它有看得见的明确受众。当然,有可能是agency自己也很难去定义萌,不知道怎么融入营销方案里去,大家都在静观其变”。

  而我们从郑淼淼这里得出的结论就是,萌的营销可能最关键的还是它的特性,它通常是“让人觉得萌”,而不是“我让这个东西萌起来”。感觉上萌是一个被动的东西,所以单独创造一个“萌物”挺难,但如果利用“萌”来做些文章,那品牌应该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机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