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热议保荐改革:保代美好时光不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4 01:5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彭洁云
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保荐制度如何改革也格外牵动人心。
近日,证监会机构监管部向各券商下发了行业调研的情况通报,其中对于保荐制度改革作出了六点建议梳理,分别为:弱化保荐代表人的地位和责任,强化保荐机构的权责利;“双签制”改“单签制”;对保荐机构实施适度的分类管理;保代考试难度和通过率应保持稳定;保代流动应进一步规范流程;加大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的处罚力度。
“监管层要求我们就此讨论并尽快反馈意见,大家正积极研究中。”某上市券商保荐代表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上述几点中,关于保代签字权的放开、加强对保荐人的处罚力度、保荐机构和保代之间的权责划分等几个问题在业内引起热议。
记者从多位投行人士处了解到,保代的“美好时光”即将不再,已在投行圈内达成共识。保代队伍扩容和收入水平下降,以及保荐质量的提高和责任上升将是此次改革的趋势。
放开签字权与保代过剩的矛盾
放开保代签字权,应该是一个优胜劣汰,逐步提高保荐质量的过程。
在上述情况通报中,有券商反映,现行保荐制度中的“双人双签”下,出现保代工作责任互相推诿的情形。建议监管部门可在现有保荐制度框架内尝试推行“单签制”,增加保代的有效供给,减少其稀缺性,强调保荐机构的平台作用。
“实际上,自从问核制度开始实施起,就不可能出现两名保代相互推诿的情形。问核时,发审委让两位保代轮流作答,并随机抽问,而且项目出了问题是两名保代一起接受处罚。现在,只有亲自参与项目的保代才敢签字。”一家大型券商的高管对记者表示。
也有保代认为,双人签字利大于弊,能够实现互相配合和制衡,并且从目前律师、会计师都实行双人签来看,其合理性还是较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外界热议扩大签字权,增加保代供给的同时,保代过剩、保代利用率不高的说法也与此看似形成了矛盾。
证监会网站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全国保代数量已经达到2000人左右。而2011年9月一次保代培训中,监管层也披露,当时的主板保代利用率为48%,创业板保代利用率为20%。
一家深圳券商的总裁指出,近日某些媒体据此得出的所谓“千名保代过剩”的说法不免有些“危言耸听”。“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忙于做再融资、并购重组的保荐代表人,还有一些分流到了内核等部门,甚至升任领导的情况。但究竟还有多少注册保代在一线签字,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说。
据了解,在一些中小券商,确实存在着“愿意签字的越来越少,做掮客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甚至有个别保代仗着通道价值和人脉资源,被公司高薪养着,长期不做项目,以在外开投资公司,入股拟上市公司谋取暴利。
另外,也有小券商对保代扩容表示担忧,认为这一趋势将对中小券商的业务发展造成冲击。
监管趋严:处罚保代保护机构?
加强对保荐人的处罚力度,普遍得到了券商人士的认可。但也有人提出,即便从去年起保荐监管已趋严,但保荐人承担的责任依旧很轻,出具警示函和监管谈话等常用措施并未对保代造成太大威慑力。另外,目前监管机构的处罚趋严似乎更倾向于保代个人,对保荐机构的监管力度稍弱。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2011年共有14名保代受到监管处罚。其中,有两名保代被监管谈话,八名保代被出具警示函,两名保代被处以“三个月不受理推荐项目”的监管措施,仅平安证券的周凌云和林辉因胜景山河事件被撤销保代资格。而从机构处罚记录来看,去年仅对平安证券一家证券公司出具了警示函。
“保荐项目出现问题,除了反映出保代未尽职调查等问题外,也暴露出保荐机构内核机制存在的漏洞。实际上,处罚个人的同时,也是保护了机构。”
另外,交易所每年也会对保荐机构和保代进行工作评价,评价结果包括“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但这些评价信息,外界还无法从公开渠道中查知,在证监会发行保荐人系统里也无法获悉,有投行人士反映应该予以公开披露,以对保荐人形成监督和约束。
据一位保荐代表人透露,深交所公布的2010年评价情况显示,有两家保荐机构为“基本称职”,69位保荐代表人为“基本称职”,10位保荐代表人为“不称职”,该数据与前一年相比退步明显。
也有投行人士建议,应考虑建立保代队伍退出机制。尽职调查不到位、故意隐瞒重大信息、遗漏重大信息、弄虚作假等都应该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甚至清除出保代队伍,终身禁入,并且受到法律的问责,可以采取判处监禁等措施,提高保代队伍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