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规范需要退出机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2:23 来源: 中国经营报晏耀斌
嘉宾: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顾江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晏耀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产值规模仅占GDP总量的2.75%。财富证券预计,“十二五”末,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将达3.09万亿元,是2010年的2.9倍,这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5%左右。混乱的文创园现状或许会让这些目标仅仅停留在规划阶段。
文化部部长蔡武也指出,“由于起步较晚和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一定要合理布局、控制总量、突出特色,严格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同质化竞争。”
政策须快速细化跟进
《中国经营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你如何看待文化产业的地位从经济引擎到支柱地位的提法?
陈少峰: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这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或者叫带来快乐的产业。其次,文化创意属于朝阳产业,资源消耗较少,发展前景也较好。再次,可以用文化产业的手段提升传统的制造业。另外,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可以产生跨界的影响力。比如,乔布斯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影响了一个企业的品牌。而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还比较差。
但目前,文化产业占GDP的2.85%左右,“十二五”结束时要达到5%,任务比较艰巨。其中文化产业中文化制造业占的比重大,真正文化内容的竞争力比较弱,带有物质性的文化产品的出口总体也是比较弱的。
《中国经营报》: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但发展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较多,哪些相应的配套政策应立即跟进?
范周:国家的支持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但光是靠总体规划是不够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应该立即跟进。比如在税收政策上,现在对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政策,还不是很凸显。再比如在金融政策上,2011年文化部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国家相关的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一些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并且可操作。
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应该跟上。知识产权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有人才政策,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我们在人才政策这方面应该做出一些大的调整。
市场需要淘汰机制
《中国经营报》:文创园如何才能打破招商的困境,成为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顾江:国家提出文化战略以来,各种文化交流中心、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艺术家村等所谓的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涌现。但部分地方政府对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并没有准确的定位,政策上也没有准确的标准。同质化现象还表现为产品结构的单一和服务的同质化,例如各地景区各具特色,但出售的纪念品却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各地文创园还存在产业关联度不强,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力不高等问题。文化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一定要带动其他产业或周边产业的发展,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固定的局面。此外,政府对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
范周:不能把园区变成终身制,要实行优胜劣汰。一方面能释放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各地文创园项目。另外还有一些园区,提出根据这个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布局需要,通过园区示范作用牵动全地区的发展,这就要求这个园区能够把自己的特点彰显出来,能够表现出自己不同于别的园区的个性,尽量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中国经营报》: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应该遵循哪些规范?应该如何监督当地的文创园有序运营?
陈少峰:各地已经建成或者即将在新规划中建设的文化产业园,或者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助手之一的园区,都要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规范管理的政策,以避免圈地和空巢,从而浪费资源。
因此,各地应当对如何定位、发展文化产业,乃至如何提升已有的产业园的集群效益做充分的思考、发现与对策提案。
在规划文化产业园区时,应合理统筹园区数量,并以产业链为核心打造专业化的文化产业集聚园。特别是大城市内的各个分区,要把本地的产业和资源特点与文化产业集聚园的产业定位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