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尼克松访华40周年 中美勿放任战略漂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5 08:25 来源: 华夏时报

  李侃如

   自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上海公报》40年来,美中关系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

   尼克松当时的目的纯粹出于地缘政治考虑,通过与中国合作,他首先寻求对北越南施压,迫使其妥协,最好是在11月大选之前实现他所承诺的“体面的和平”。他还试图通过中国给莫斯科制造压力,使其改为实行缓和政策,从而让美国在与两个共产主义大国打交道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中国优先考虑的事情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北京希望力挺尼克松反对苏联挑衅的决心,从而削弱莫斯科对中国的威胁。

   80年代,罗纳德·里根总统让北京如愿以偿,他以反苏战士的形象入主白宫。事实上,里根将美国的战略利益与中国结合得十分契合,美国甚至开始向北京出售军事武器。

   90年代,苏联的解体使美中关系失去了最主要的战略理由,同时,人权问题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主要政治因素。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更为棘手。结果,中美之间的互不信任加深。

   1992年,邓小平将中国再次带上通过改革促进增长的轨道,他认为这是保证党的领导的关键。经济问题上升为美中关系的核心。

   这段历史凸显了一个关键的现实:美中关系中没有哪一个理由或关注点能够长时间维持下去,它总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中的重大变化而阶段性地调整。任何一次转变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实现,每一次都会播下忧虑、不信任和对未来深深的怀疑。

   美中两国现在正处于另一个这样的转折点。双方在放眼未来时都知道彼此相互高度依赖,同时在经济上又有着深深的冲突,亦没有共同的战略敌人来维系双方。

   两国的人民也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着交往,但在两国,塑造舆论的往往是漫画化的而非真实的形象。或许最具挑战性的是,两国都知道自己不能继续推行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奏效的经济政策,然而两国也都不确信自己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创造一个繁荣的未来。

   总之,目前的美中关系既包含现实上的相互依赖,也存在深深的互不信任,对于两国未来的前景通常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未来的力量均势。在这个时刻,放任战略漂移有可能会导致两国越来越疏远,而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让自己的经济走上正轨将深深影响两国未来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在缺少维系双方的重大威胁的情况下,美中面临着将对方视作威胁的危险,而这正是两国必须防止的。这虽然有可能不可避免,但也有可能在最好的情况下实现有限且十分昂贵的长期安全。

   今年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美中关系会取得巨大进展的一年。在中国,十八大即将召开。在美国,中国的政策已成为总统竞选中关于如何让美国重振雄风的辩论的一个内容。共和党参选人米特·罗姆尼主张在贸易和军事问题上立场强硬,以迫使中国改变政策。奥巴马总统则积极维持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并要求中国“按规则行事”。接下来12个月的最终结果有可能是美中之间的不信任加深。

   因此,要让美中关系再次顺应未来,双方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开始为自2013年起开启严肃、长期的交往做好准备:确保自己在亚洲的整体安全有哪些核心要求?各自如何在不对对方造成不可接受的威胁的前提下满足这些要求?

   两国各自需要做出的经济方面的改变也十分符合对方的利益。要让美中关系顺应未来,两国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应该启动将会历时漫长而且困难的关于双边投资协定和美中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

   关于安全和经济问题的协商过程本身有助于推动两国的政策和情绪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美中关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40年来,两者的关系一直很好地服务了两国的利益。现在又到了两国必须做出调整的时刻,而这种努力仍然值得付出。(作者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本报记者 兰晓萌 编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