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培训结硕果 中非铸友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7:5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当地时间2012年1月20日傍晚,中国农历龙年前夕,坐落在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的中国使馆,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欢歌笑语,一派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当天,使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有的着唐装,有的穿旗袍;有的说汉语,有的操粤语;有的是夫妻结伴而来,有的是母女两代人同往,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经历——曾在中国参加过学习。他们是受驻塞大使史忠俊邀请前来参加迎新春联谊会的。

  联谊会在塞方学员在华期间图片回顾短片中拉开序幕。一帧帧美丽动人的照片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照片中有他们熟悉的城市、想念的同学和难忘的朋友。在短片播放过程中,充满了惊喜、赞叹和欢呼,学员们完全沉浸在了对中国的美好回忆中。当卡朋特的那首《昨日重现》背景音乐响起时,很多学员激动地眼泛泪光,令中方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在华培训改变了学员的人生

  驻塞大使史忠俊在新春致辞中讲到: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政府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作为对非援助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0年中非论坛创建以来,中方对非培训培训累计超过3万人,目前已有900多名塞舌尔人在华留学或接受短期培训,数量超过塞总人口的1%,比例之高居非洲之首。通过智力援非,提高了非洲人民专业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国家自我发展能力。

  在整场联谊会中,学员们说得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感谢”。这种感谢是由衷地、具体地,因为很多学员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跨越。学员巴里·丹尼尔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由于没有什么技能,家庭收入一般。2010年,他参加了河北农业大学举行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研修班”。回国后,他在当地农业局的扶持下开始了规模化养猪,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效益可观。学员朱恩·拉维纳原来是个家庭妇女,没有工作,2010年参加了福建省外贸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服装制作技术培训班后,与朋友共同开了个裁缝店,每月都有约4000卢比(合320美元)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地位。伊迪斯·亚历山大女士原是塞卫生部人力资源处处长,2008年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班,学成回国后,由于出色表现,2010年2月被任命为塞国家青年委员会总书记,2011年9月再次被提升为总统府办公室首秘(副部级),成为众多学员中进步最快的人员之一。在回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华培训提高了塞国家治理能力

  由于塞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公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中国政府开展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研讨班为塞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后续教育机会。截至到目前,约有400名塞官员参加了赴华培训,学员来自塞卫生、教育、外交、财政、投资贸易、质检、环境、内政、文化、体育、军事、议会和司法等20多个部门,培训项目包括开发区建设、海岸带综合治理、职业教育、海关政策、人力资源、公共行政、政府采购、艾滋病防治、岛屿经济和可持续行发展等。针对塞方实际需求,中国商务部还特意为塞量身订做了两期双边培训班,分别是2010年由上海亚太信息化国际培训中心举办的“信息技术研修班”和2011年由外交学院举办的“外交与国际合作双边研讨班”,塞40名官员参加学习。学员们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引进到塞政府管理上,很大程度地完善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为实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塞渔业局专门派学员参加了由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官员研修班”,并把中国经验引进到塞海水养殖中期规划中,预计项目投产后全国渔业总产量将提高50%。塞投资局总裁谢琳·雷纳德女士先后数次赴华参加商务部举办的非洲国家贸易投资促进部级研讨班,她将在中国学到的对外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先进经验引入到塞正在开展的经济改革中,为塞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华培训架起了中塞友谊的桥梁

  截止到2011年底,中非贸易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1600家中资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非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对非投资有力地支持了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非之间的关系比过去要更加多元和复杂,因此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和复杂的局面。中国在非洲形象总体上是好的,很多非洲国家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中国能够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也能在国际上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中国在非洲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表现非常好,他们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发展,致力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但也有极少数的企业和个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从而导致一些非洲人对中国产生不好的印象。加上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引起西方国家的妒忌,他们以“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资源论”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肆意歪曲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一些不明真相或被利用的非洲媒体也帮腔附和,借题发挥。这使一些原本对中国了解不多的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印象愈加模糊了,迷茫了,甚至产生了疑虑和戒心。

  如何让非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消除误解,澄清事实,一直是困扰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一道难题。援非人力资源培训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华培训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授课,有研讨,也有实地考察。学员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对中国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学员回国后,有的走上了部门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行业的技术专家,有的受聘于当地中资机构,有的从事对华联络工作,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介绍中国,宣传中国,既提高了可信度,也增加了说服力,成为了传播中塞友谊的民间使者和深化中塞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塞外交部项目官马布鲁克·特伦斯曾先后两次率团参加双边培训班,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给中国使馆的感谢信中写到:“我们在华学习期间,亲身感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目前,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殃及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国政府仍信守承诺,克服困难,继续加大对非洲慷慨援助的力度,实在令人感动,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来自塞航空公司的希拉里·沃塞学员说:“以前在非洲当人们一谈起中国,就认为那里充斥着低劣产品,百闻不如一见,到中国后,我才发现实际上中国有很多优质产品,非洲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导进口商采购这些高档商品。我要把这个信息带给我们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带给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应邀参加联谊会的塞外长保罗·亚当在祝酒辞讲到,通过塞方学员图片回顾展,他欣慰地看到塞方学员在华学习努力,生活快乐;也很高兴地看到他们学成归来后,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塞舌尔与中国幅员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也不相同,但塞中友谊牢不可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感谢中方政府长期以来对塞方在物质和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大力援助。感谢中国使馆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今后能选派更多的学员到中国学习。

  夜色虽迟,但中塞双方人员在联谊会上的节目表演却兴趣正浓,精彩纷呈。中方的太极扇和小提琴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塞方激昂狂野的赛卡舞也赢得了一片喝彩。学员中文知识竞赛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学员们激动地说,联谊活动勾起了他们对在中国时光的美好回忆,进一步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他们在心中已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很高兴能在这个全球华人喜庆团圆的节日里来中国使馆共迎新春,表示今后要多做传播友谊,增信释疑,加深了解的桥梁工作。最后,学员们在相互祝福、依依不舍中告别中国使馆。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