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不要继续加深经济忧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0:2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钮文新
在贷款市场上占有半壁江山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月份19天的新增贷款发放量仅为700亿元。按理说,春节过后,企业开工对新增贷款的需要量相当大,但今年2月份,如果不出意外,新增贷款最多1200亿元,这实在是令人震惊的数据。远远低于去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月均3000亿元左右的新增量。
这样的数据是不是会强化人们对中国经济“失速”的忧虑?
媒体记者采访银行专业人员后,各方给出三大原因:其一,银行改变了对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市场的态度,使得贷款需求减少;其二,银行强化了风险控制,将二级分行以存定贷的要求提高到了45%~50%;其三,为应付监管机构按“日均存贷比”的考核,银行更加偏重月底放贷;其四,企业需求减弱,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迄今依然有大量企业存在各式各样的开工难题。
我的判断是,新增贷款过少,绝非上述四大原因某一项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四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结果。但也要看,现在哪一种最为主要。我最大的担心是第四项因素——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突然减低成为主要因素,因为它将意味着“经济失速”。
其实,上述四大原因也是彼此相连的。为什么地方平台贷款减少后,就会使贷款市场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这说明,中国民间投资需求根本不足以接替政府投资,说明中国经济主动性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而不像某些部门2010年下半年就喊叫的那样:中国经济增长主动性动力已经恢复。
中间两项属于技术性原因。但是,如果说监管机构加强商业银行考核属于常态的话,那商业银行总行收紧二级分行的存贷比要求意味着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银行看到未来的经济风险,从而现在开始“惜贷”?如果是,那就问题大了。它正好契合了企业贷款需求突然大幅减少的现象。
当然,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执行依然过紧。从货币市场利率在春节后的表现看,可以得到证实。而且,从央行1月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存款的大幅减少,也使得银行贷款头寸高度紧张。不过,这不怕,只要央行需速转向,调降存准率、减少央票发行、甚至必要时回购央票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货币政策推动经济立竿见影的前提是:企业对贷款的需求还在。如果企业贷款需求不再,那投放货币也没用。货币政策是根软绳子,拉住经济过热没问题,货币一缩就灵;但如果要让货币去推动经济增长,那没戏,因为企业不要贷款你就投放不出去,如果政府强制性投放,那会引发“滞胀”,至少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对中国而言,紧缩货币一定要在国内经济过热,主动性需求过旺的情形下使用,而不要在经济被动增长的情形下使用。中国金融危机之后的GDP高增长,适用于财政政策积极过度所致,是被动性经济过热,这时货币政策必须谨慎,它应当处于被动地位,随财政政策的退出而退出。否则,会使经济出大问题。我们今天实际上正在逼近这个后果。
现在该怎么办?严防经济失速,这一点毋庸置疑。让货币政策回归总量控制,而不是结构性控制。货币政策之所以出现如今“过紧”状态,一方面是银监会和央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试图“用总量政策调结构”的必然结果。
我们过去的政策,一方面大幅提高企业成本,一方面压低终端消费品价格;一方面面对外部需求减少,一方面用升值、紧缩货币政策严厉压制内部需求。这些政策势必导致企业生存艰难,而不得不面对当下的生死抉择。现在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转变国人预期,至少不可以使之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