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龙象之争到龙象衍合 中印制造业如何取长补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王蔚佳 刘佳

  在今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肇始于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的新单词“CHINDIA”早已成为了一种共识——这个融合了“china”与“india”的全新创造性单词意味良多,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自那一刻起,国际舞台正式向中国和印度的“龙”、“象”结合的经济崛起致敬。

  产业“迁华”

  2011年5月,印度商业和工业部正式公布振兴出口战略计划,打算用3年时间使该国出口额从上一财年的2460亿美元提高到5000亿美元,出口提速的信号明确释放。

  根据计划,印度将继续加强在工程产品、化工、制药和电子等具有增长潜力领域的优势。

  但对两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医药制造行业而言,印度国内一直有人对本国向中国出口医药产品能力较低感到尴尬。

  2011年,印度药品出口委员会执行董事阿帕杰在访华时就表示:“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医药产业,跨国公司热衷到该国建立研发中心。在印度,虽然跨国制药公司希望加强密切合作,但涉及到合作开发候选药物风险分担外包等问题,很少有人愿意永久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

  阿帕杰的担心不无道理。

  仅在过去的两年内,国际排名前十的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将其亚洲研发总部或亚太区总部落户中国的个案就此起彼伏。

  “除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之外,还有就业解决、硬件建设、软件提升,特别对医药科研来说,越来越多的亚洲研发总部落户在中国,更有对中国整体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的长远收益;而中国区直接跳出以往的亚洲区区划,成为独立大区,更说明中国市场与以往亚洲国家在国际竞争地位中的不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不仅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愈加明显,就连比邻的印度,也出于产业链升级、链条成本控制等因素,将其部分产业转移至中国。

  “一直以来,印度本地企业生产国内所需原料药的70%,但现在这一数字已下降到30%。”2011年7月16日,商务部一份声明称,印度政府担心,从中国大量进口廉价、散装原料药将令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比较”优势

  尽管如此,印度之于世界产业链条的位置,仍然优势颇多。

  波士顿咨询合伙人利嘉伟认为,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印度最天然的优势恐怕就是语言,英语是印度主要官方语言之一,印度企业在和欧美国家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廉价也是印度制造业另一个重要的标签。

  与中国类似,印度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低廉。以纺织业为例,目前,中国的棉花价格较长时间位于20000元/吨以上,而目前印度棉花的价格仅为11000元/吨,较中国成本优势明显,而且劳动力成本也较低。印度公司的普通劳动力日均工资为30~40元,这几乎比目前国内同行业工人工资便宜了一大半。

  人口结构也许是印度赶超中国的突破口之一。从长远看,印度人口结构更年轻。联合国预测,2010~2020年间,印度将新增1.2亿劳动人口,而同期,中国仅能提供1900万新劳动力;再过10年,二者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而印度仍有上亿劳动力。

  现阶段,印度医药工业总产值以12%的速度增长,其产品已出口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医药保健品金额为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7.09%。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可能会挑战中国医药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印度企业可能会抢占我国在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

  “拿两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制药业,特别是原料药产业来说,印度仍然走在我们前面,”原料药数据研究专家、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告诉记者,“仅在原料药领域,印度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走出了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药等道路,而中国大部分的原料药企业,还在从事着最低端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制造。”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印度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中,有25%来自于中国,特别在抗生素类原料药方面,印度企业早已放弃了大规模生产,转而依赖于从中国采购,因为这比自己生产或国内采购成本上要低廉10%~15%,印度原料药生产厂商大部分已转向比基础型原料药利润更高的特色原料药生产。目前,印度国内生产抗生素类原料药的基本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而印度的比较优势又开始抬升;此外,在这一专业分支中,印度的英语背景和欧美式‘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更了解国际制药业对于一些规范文本的需求。”于明德表示。

  挑战犹存

  “总体而言,中印两国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印度如果要在制造业上赶超中国的话,应该要很快,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更有危机感。”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小雪对记者说。

  在刘小雪看来,尽管在政策扶持下,印度的软件产业已经崛起,但随着印度整体人口规模的增长,印度必须加快制造业发展以缓解就业矛盾和社会压力。

  不过,如果让投资者真正进入印度,仍是一件难事。

  刘小雪认为,印度制造业在于大而全,但是在封闭的状况下,无论是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国内购买力层次都较低,质量、价格缺乏竞争力。而且,制造行业的发展还要看市场规模、劳动生产率、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印度不少地方的药片,看上去还像十年前中国那种纸袋装的苦涩的白药片。”

  利嘉伟指出,外资企业仍对在印度建厂有所保留。他们最大的顾虑在于出口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备,但是在印度,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好,运输成本高。比如,比中国春运还要拥挤的印度火车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对比中印制造业,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在于工人的生产效益不一样,这需要考虑到对工人技能的长期培养,以及企业的管理体系、员工的水平能否达到等问题。毕竟,印度教育普及程度低,文盲率高,这方面难谈明显的优势。

  美国康奈尔大学专家Eswar S. Prasad指出,要刺激经济增长,为其12亿人口创造更多机会,印度必须进一步解放经济,吸引外国投资者。

  2011年末,德勤公布的最新一份亚洲市场医药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望在十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生命科学与医疗市场,专利药、OTC(非处方药)和仿制药均有广阔前景——而作为亚洲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在医药市场上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2007~2010年间,大中华区占亚洲医药并购活动的32%,印度占31%。

  德勤预计,在原料药领域,印度和中国的压力和优势都是相互转化的,国内企业目前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印度企业必然要承受由此带来的价格压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