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监会摸底贷款五级分类真实性 或暴露更多不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4: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丁玉萍

  2月27日,接近银监会的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已于今年2月向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部署 “贷款质量真实性检查”,以贷款五级分类检查为主,采用“各机构自查+地方银监局抽查”的方式,历时一年。

  贷款五级分类事关银监会掌握监管指标的真实性,以及商业银行各项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这将是银监会今年现场检查的一个重要领域。与以往贷款质量方面的例行检查不同的是,本次检查工作涉及面更广、期限更长。

  先自查再抽查

  该消息人士表示,银监会要求所涉及的商业银行上半年完成贷款五级分类的自查,在6月底前将自查情况汇总汇报,并承诺数据的真实性。

  下半年,再由银监会组织各地银监局对辖内商业银行上报的数据进行抽查,主要针对五级分类偏离度的管理和核查。

  之所以先自查再抽查,是因为贷款质量分类的检查是一项从各分支机构到各地分行,再到总行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工作量巨大。因而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从支行开始摸底。这也是促进商业银行推广内部评级,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的举措。

  “银行内控如果不严格,则所有监管指标的有效性也是存疑的,”上述消息人士说,“所以我们要求银行首先自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促进银行自我改进,主动提升风控水平,再想办法去化解它。”

  五级分类即按照信贷资产按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将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不同类别,后三者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五级分类的准确性是各类监管指标的基础。

  一位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指出,如果这个基础数据不准确,则银行的其他所有核心数据都会不准,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拨备、利润等,银行的决策会发生重大失误。“如五级分类不准,则基于分类结果而提取的损失准备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覆盖贷款风险,或是过度覆盖了贷款风险。”他说。

  目前银监会对银行不良贷款质量的考核主要包括,对贷款集中度、贷款质量迁徙率、贷款分类偏离度、大额不良贷款的跟踪监测等。

  或致更多不良暴露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分析,经过2009年到2011年三年超过25万亿的巨额信贷投放后,贷款分类不准确、分类偏离差异度比较大的问题可能已经有所显露。这意味着现有的统计数据可能不能完全反映银行业真实的贷款质量,这也是银监会此次大范围排查的初衷。

  上述消息人士亦称,不良贷款问题可能被部分隐藏,这次检查可能导致新的不良暴露出来。

  银监会今年的监管思路与以往不同的是,对信贷合规性的检查比严控不良贷款数据反弹显得更加重要。为加强贷款五级分类管理,银监会还要求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分类偏离度和迁徙率的动态监测。

  不良贷款偏离度即实际不良贷款率减去账面不良贷款率。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偏离度的检查内容包括: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职责、人员配备、流程、IT系统、分类的准确性、内外部审计等情况。

  而贷款迁徙率则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的变化情况。实际上,不良贷款反弹的现象在去年四季度已有所显现:不良贷款的余额与不良率均较三季度环比上升。不良余额由三季度末的4078 亿增至四季度末的4279 亿,上升幅度为4.9%;不良贷款率由三季度末的0.9%提高至1.0%。这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不良“双升”,主要表现为关注类贷款向次级类贷款的向下迁徙。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把贷款五级分类和统计数据做实,既是银监会进行科学监督和决策的基础,也是大型银行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

  同时,尚福林也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狠抓风险化解,其中首先是要做实贷款风险分类,尽快摸清风险底数,真实暴露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