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传统制造业春天再起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5:51 来源: 经济日报

  核心提示: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滑坡、贸易摩擦增加等困难和挑战下,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不断增长,我国外贸服装企业普遍遇到了较大的发展压力,有些甚至难以为继。而也有一批服装外贸企业坚持开拓性创新,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出金字招牌,取得明显效益。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创新型企业。

  春节假期才刚过去,东渡纺织集团车间里的工人们就早已忙得热火朝天了。

  “节后开工第一天,我们的开工率就达到了87%,现在员工到岗率达到100%,补招的工作也提前完成。由于订单已经排到了三季度,我们马上还要再开两条生产线。”在张家港的东渡服装生产基地车间里,东渡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边说边查看刚摆好部分机器的新生产线。

  从一家1999年改制时销售额不满5000万元的纺织厂,发展到去年国内外销售总额实现50亿元的纺织领军企业,东渡集团不仅业绩连年快速增长,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成了知名的外贸企业。

  “服装制造业不是夕阳产业,有很多外贸服装企业都做得很好。我们能够取得这点成绩主要来自于长期坚持的设备技术改造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拓创新。”已进入这个行业二十年的徐卫民十分谦虚。

  创新技术引领市场

  走进东渡集团的产品陈列室,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面料让人很是好奇。“这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最新产品。”徐卫民介绍说,“穿上这种发热复合面料,可以让体感温度升高2至3摄氏度;那种抗菌面料即使几天不洗也不会有异味;还有防紫外线、抗静电、吸汗速干、单向导水等功能性特殊面料,主要用于制作户外运动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为了研发出这些新产品,这些年来东渡集团投入不菲。起初,为提升装备水平,东渡集团几乎停止了其他方面的投入,将资金集中用于“鸟枪换炮”。到2002年,东渡集团纺织设备全面更新,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而随着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集团日益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2005年起,东渡纺织先后与天津纺织材料研究院、江南大学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开发出了抑菌、竹纤维、防辐射一系列新品面料。2011年,公司荣获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利459项、获得3个中国纺织工程协会“纺织技术创新奖”。

  “我们率先将植物染料用于针织面料,目前只有我们能批量生产这种产品。随着一批批环保、健康功能性面料的推出,企业逐渐获得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因此能够从容优化市场、精选客户。”徐卫民非常自豪地说,由于只接一手订单,而且非国际顶尖品牌不做,公司没有一分钱坏账和应收账款。

  直接面向国际贸易市场,不仅提高了东渡集团的利润水平,更开阔了企业的国际视野,进而激励他们迈向更高目标开发自主品牌。几年来,东渡集团开发了生态童装品牌“伊思贝得”,在国内的销售额也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国际视野拓展布局

  当天凌晨刚从柬埔寨考察回来的徐卫民告诉记者,这次去更坚定了在当地建设一个东渡工业园区的想法。“我们正逐步扩大在海外的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徐卫民说。

  其实,早在2002年,东渡集团就做出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把集团公司的所有外贸经营转向香港和新加坡,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国外贸易企业等形式,组建东渡集团自己的国际贸易全球业务接单中心。

  2003年,东渡集团在马来西亚建厂,拉开了制造基地转移的序幕;2004年,在南通投资1.5亿元建起了新的服装生产基地;2005年,在柬埔寨通过参股、合作等形式,建起又一家海外生产基地,目前已拥有上万名员工;2010年,又在苏中、苏北地区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

  “以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是集团10多年来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徐卫民表示,今年公司进一步巩固完善了“贸易前移”和“生产转移”,并继续加大与澳大利亚、美国的合作,拓展新的贸易合作关系。“澳大利亚产业转移项目已落户东渡集团,设备现已全部到位,产品研发机构也在争取之中。柬埔寨的项目我们正在跟进中,二期工厂会尽快开建。”

  东渡集团已形成总部、研发、品牌机构和高科技面料制造业在张家港,外贸中心在新加坡,制造基地分布国内外,销售市场在美国、欧盟、日本的国际化格局。

  “创新不能只是技术的进步,还要有战略部署,面对新的形势,如果还用传统的模式去经营外贸企业,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徐卫民认为,“虽然集团的销售额发展到近50亿元,但企业的发展道路才刚刚铺开。我们要放眼全球,拿出‘样样争第一’的劲头来,力争做全行业的排头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