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线到致富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5:51 来源: 经济日报从成都向西北,便是汶川,经理县,到马尔康。2月,菜花烂漫时节,记者走访了半年前通车的汶川县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的汶马公路。这条路,被称做灾后重建的“生态旅游公路典范”,浓缩着阿坝州公路交通的今生前世,又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传递着美好日子。
阿坝州是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由于地形险要,公路是人们出行的惟一交通方式。地震后,公路沿线次生灾害不断。“彻底关”、“老虎嘴”这些在抗震救灾中让全国人民牵肠挂肚的地名都在这条汶马公路上。而今如何?汶马路的承建单位是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副总经理晏大蓉的陪同下,我们上路,探个究竟。
车行汶川,开始堵车,这里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汶川县正将经济恢复的主要精力放在旅游上,打造“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4大旅游品牌。“三江景区、水磨古镇,如果在周末或节假日来玩,吃饭和住宿都要预订,火得很!”干练爽朗的晏大蓉,是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说起她亲自参与修建的汶马路上的变化,如数家珍。
转过一道山坳,汽车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盘旋上了半山腰,记者来到水磨镇衔凤岩村。村子融合了藏、羌、汉建筑特色,规划有致,十分漂亮,村里户户搞“农家乐”。汶川县交通局副局长苟学良告诉记者,汶川县的交通建设重在乡村路网连通,“打通毛细血管”,打造集农业生态观光、绿色美食为一体的泛乡村旅游片区,带动农民致富。他指着山脚下蜿蜒的水泥路说:“底下全是猕猴桃。路修好了以后,农民种水果药材,发展旅游,发展副业,日子‘巴适’了。”
一路前行,脚下是奔腾的岷江。对岸是过去的国道213,已经在山崩地裂后被覆盖,偶有一段旧路基勉强可见。灾后恢复重建,四川公路提出了“生命通道”和“经济干线”两个规划目标,形成“一环、三纵、三横、七联”灾区路网,以干线公路为重点,兼顾高速公路,打通必要的县际、乡际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织就了一张“生命线公路网”。这个智慧,来源于震后公路抢通大战中对公路交通应急体系构建的反思:“应该有多条路通往灾区,不至于断了一条路就断了生命线!”3年后,巴蜀大地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初步建成,熠熠生辉。
路上弯道很多,但转弯平稳。路边一片片羌寨新房上,家家屋顶插着国旗,鲜艳的红色照亮了灰色天空。记者遇到了兴蜀公司汶马路理县代表处处长王屹。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是在这条路上写出了人生壮丽的篇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王屹指着国旗说:“这是表达感恩呢!”据他介绍,在路没修通前,这里的百姓种的大白菜运不出,卖不掉。“眼看就要烂在地里,等到施工队来,要求帮忙去地里收,送给我们吃。现在路修好了,半天车程到成都。收菜的车开到寨子口。这深山里的大白菜、萝卜打‘环保牌’,在成都很受欢迎,卖3块多钱一斤。老百姓一年种3到4季菜,年收入能到10多万元。”
车行山脊,窗外望去,深山峡谷,动人心魄。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修路,安全压力可想而知。“随时有飞石落下!”回想当初的艰辛,王屹有些沉默。且不说在堰塞湖地段疏通河道,在泥石流多发地区修建排洪槽;也不说在桥梁施工中,加装防落链、搭建减震棚洞,在飞石路段安装防护网,进行排危处理……公路已恢复重建,沿线乡镇也重新建好,但是无法预料的次生灾害,今天依然像达摩克利斯剑,悬在公路上,无法松懈。“我们随时都准备出发去抢修。”在公路人的生活里,白加黑(白天加晚上),“5+2”(五个工作日加双休日)抢抓工期,排查险情,是家常便饭。
震后,理县在湖南援建下,建立了绿色产业园区,主要发展硅业、盐化工等产业以及以深加工沙棘、蔬菜、特色养殖等农畜产品的绿色农业。沙金村就在汶马路边。记者下车和村民们攀谈。说起修路,张富贵和他的老伴卓金枝抢着说,他家在路边盖起了两层共16间房的“二妈酒店”。“去年黄金周的时候,床位一晚上300元。去年收入了十几万。我想我们现在是有些幸福哦!”
在桃坪羌寨,记者遇到了89岁的张国清老人。他家住在后寨,每天沿新修的柏油路步行20分钟到这里来耍。“这里修成旅游区了,人多热闹!”老人说,震前这里全是石头垒的平房,有的比路还低,现在“家家都是两层楼。托了国家的福!”
再西行,两边高山朗润起来,出现了云杉雪松,山顶远现皑皑白雪。汶马路马尔康代表处处长仲立和汶马路理县代表处副处长黎勇成在路边迎接我们。
一路上,白塔经幡开始出现,路边寨子成藏寨风格,每家每户也都飘着国旗。常年在工地,仲立成了当地通。他介绍藏寨每户三层楼,一层养牛羊,二层住人,三层是经房。风趣的仲立说,修路之前勘探的时候,他数了数,全路养蜂人只有21户。如今路修好了,在这海拔3000米的高原,随处可见养蜂人。“马尔康的蜂蜜好着呢!马尔康的牦牛奶如今全部卖到香港。”
马尔康境内的汶马路沿着岷江支流梭磨河大峡谷修建,穿过红叶区,直抵马尔康这座干净纯粹的高原小城。汶马路理县代表处副处长黎勇成,在孩子刚满月时就驻守到修路现场,如今已3年多。“欠孩子太多!”但他欣慰地告诉记者,去年8月汶马路通车,“十一”黄金周开车到马尔康自驾游的旅客达2000多人。“马尔康常住人口才5000人哩,当时停车都恼火。”汶马路通车后,人流物流连通。过去马尔康的松茸30元一斤,现在卖到100多元一斤;虫草以前是5元一根,现在卖60元一根。不仅经济上去了,成都的生活方式也进来了。马尔康也有了KTV和出租车,电信网络也很方便。2011年,阿坝州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70%和69%。
返程中,晏大蓉大姐特地带记者看了一段被称为“地质灾害大全”的从映秀到卧龙的映卧路的一段。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乱石横七竖八。“这里往下20多米,就是我们曾经建好的公路!”震前这条路本已修好,大地震把路彻底破坏了,又重修了一次,但是2010年8月一场特大泥石流,又将一段路掩埋。在常态下易如反掌的工程,在这儿却是公路人面临意志甚至是生死考验的一段遥远的路。但是,“再难,路是必须要修的,只能再做方案重新修。”望着断路方向,晏大蓉眼中闪着光芒。
这一路,难忘汶马公路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欢欣,难忘公路人为这片土地付出的艰辛和热爱,难忘巴蜀大地上展现的智慧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