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北京达富裕国家水平缘何背离民生感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10: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中国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以公报中的去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4735万人计算,人均GDP约为35000元。按常住人口算,去年北京市人均GDP达80394元,折合12447美元。这一数据被认为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接近富裕国家。(2月27日《新京报》)
对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民这下该是值得庆贺了吧。但遗憾的是,不仅没有人欢呼,反而引来不少北京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与自己的体验相比有很大出入。现在北京有钱的是太有钱,没钱的太没钱,贫富差距相当大,人均指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只论收入总值,北京和整个内地的人均经济水平会下降至GDP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一座城市是否富裕,不仅体现在食品支出的比重上,而且体现于“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须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有多少。这其中包括大病医疗、基础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等等,成熟的福利制度会将这些支出的大部分都承担下来,只有在此时,恩格尔系数才具备衡量富裕水准的客观资格。否则即使这个系数再低,也仅仅是一种“富裕的幻觉”。
当前,许多老百姓认为“GDP的增长在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体现”,便揭示出当前许多地方GDP增长与百姓福利之间还处在脱节的状态,也揭示出高增长表象下民生的艰难。事实上,人均GDP即便很高,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实际收入的提高。
除了人均GDP,北京已达富裕国家水平的标准是什么?统计部门没作解释,而按照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叫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以北京为例,《200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每1万人中有88人是千万富豪;每10万人中,有54人是亿万富豪。相对的,急须满足住房等问题的低收入家庭,则有260万之多。照此看来,10%的富人拥有了城市中90%的财富,依此计算,恩格尔系数就可能很低,但却无法反映剩下90%的人的生活状况。
与富裕国家相比,北京市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应对失业、医疗、退休等社会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颇为成熟的保障制度,此类的个人开销也非常少。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共设施比如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收费都很低廉,甚至免费。不过这些开销在中国必须要占据一部分家庭支出,而且并不便宜。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近些年物价节节走高、房价持续高涨、环境状况恶化、资源过度使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百姓收入增长缓慢,看病难、上学难、城市拥堵严重等问题,无一不让老百姓感到焦虑。
回头看,一方面GDP高高在上,另一方面老百姓收入甘拜下风。不知道这在统计部门眼里是否“正常现象”?相信多数老百姓谁都希望两者接近,希望全社会的劳动价值尽可能多地分配到劳动者手中。可如今,虽然创造了那么多价值,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什么落到老百姓手里就剩那么一点点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道理?
也许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对GDP增长目的的诉求不一样;各地区之间,大家对GDP的态度也不会一致。因此,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希望GDP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却不愿意给老百姓发红包,因而也不能期待老百姓对GDP增长有较高的满意度。更何况,地方政府之前一直被认为是GDP增长的“利益方”。
所以,不要再拿“北京已达富裕国家水平”来忽悠人了。尤其在当前深层经济矛盾面前,地方政府更应少说浮夸之语,而应多做一些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如果地方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真正做到从民生出发,把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到老百姓的手里,而不可以用一些表面光鲜的统计数字去蒙蔽舆论而沾沾自喜。(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