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界论坛:江湖之远说汇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14:26 来源: 《商界》杂志

  汇率,不断敲动中国经济的超级变量。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就像一个阀门一样,控制着商品易出难进,资金易进难出,把国内市场变成了一个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的“高压锅”。

  经济强则货币强,汇率涨了又如何?

  江湖之远说汇率

  □文/特约撰稿 屈腾龙

  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为获得商业优势和竞争力,争着让自己本国的货币贬值。一个广泛存在的困惑便是:难道让自己国家的钱更值钱不好吗,老百姓不是可以买更多东西吗?这些国家为何哭着喊着地要让自己的钱贬值?

  比如,为何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年年呼啸向前,2011年12月已达3.2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额的近1/3,连美国政府都求着我国政府多多关照购买美债了,而中国一般老百姓却除了抱怨物价飞涨外,很少人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民生实惠?在中国的偏远地区,有那么多农村孩子至今还不能体体面面地穿着鞋去上学,校舍依然还是危房,我们何必非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口出去,换来花花绿绿的高级纸张?

  汇率真的不是只有进行国际贸易才会涉及的高端话题,它既有庙堂之高,也有江湖之远,在经济生活中和每一个人相关:你用iPhone手机还是山寨机、你愿意出国旅游还是只能在家门口转转、孩子在国外留学的费用每年是增还是减……都与之息息相关。

  经济兴则货币强

  众所周知,交换可以创造财富。物畅其流,人尽其用,都是繁荣的途径和标志。

  国际贸易也能为参与国带来财富,不同的是,美国人用的是美元,中国人用的是人民币,用多少元人民币的中国产品才能换回一美元的美国产品,就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汇率。

  那么,汇率由什么来决定呢?和超市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商品一样,汇率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举例来说,甲国资源丰富应有尽有,而乙国资源却一穷二白,此时甲国的钞票就更值钱,因为迫切需要别人国家东西的是乙国,自然处于交换中的弱势地位,不得不主动地用更多的产品来换取甲国的钞票。否则,甲国才懒得搭理乙国呢。

  如果突然有一天,乙国境内发现了一个藏宝洞,里面塞满了甲国想要的宝贝。这下,乙国就牛了,钱也跟着鸡犬升天——汇率升值。

  在这点上,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道理,和小孩子过家家没什么不一样。

  说个通俗的例子,越南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就远远超过中国对越南商品的需求。食品、玩具、汽车……越南几乎什么缺,什么都需要,而中国对越南的商品需求却没多少,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对越南货币的强势地位,原因就是人民币(背后代表的商品)被需求更多!

  人民币和美元的关系,也是类似。

  改革开放之初那几年,1美元差不多可以在黑市上兑换11元人民币。人们都抢着要美元,因为拿着美元能买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啊。相反,你让人家老外拿着人民币买啥?人家差不多啥都有,就喜欢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可惜又不能卖。

  然而,转瞬30年,情况不同了。中国成了世界工厂,鞋袜领带打火机、冰箱电视微波炉,哪样产量不是世界第一?

  如今,美国人拿到人民币后可以在中国买到价廉物美的各种商品,自然对人民币的兴趣就大了,需求也上升了。随着只有在美国才能买到的产品种类相对减少,中国人对于美元的需求相对下降了。一降一升,供需关系变了,人民币自然就越来越值钱了。

  一国经济强,则必然货币强,这是铁律。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势所必然。

  消费不起的6.3

  那么,人民币该升到多少才合适?究竟有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

  生活中,我们辛辛苦苦挣钱,是为了潇潇洒洒地消费。如果谁只挣钱不花钱,那才是真正的傻瓜,拥有的不过是花花绿绿一堆纸(其实现在多半一堆纸也看不到,只是银行电子系统里的一个数字)。做国际贸易挣钱也是如此,归根结底,我们辛辛苦苦挣回美元的目的,是到国际市场上买回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样,交换才算完成。否则,就是只卖不买,只挣钱不消费的傻瓜。

  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很多公司只管把产品卖到国外去,却很少有公司愿意用外汇进口商品,则多半说明汇率出了问题。相反,如果出口进口两旺,进出口额相当,则说明汇率比较合理。

  举例来说,中国某玩具企业出口一批玩具到美国,美国人愿意出价100万美元(再贵就到越南或者菲律宾采购去了)。此时,玩具厂老板决定接不接单前,一要计算自己的各种成本,第二要查查当时的汇率。

  假如总成本是600万人民币,能不能接单关键就看这100万美元能兑换成多少人民币。做过外贸生意的朋友都知道,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出口拿到美元后,必须到银行去结汇,也就是兑换成人民币。

  如果按照1美元兑换6.3元的人民币计算,则这笔生意可以赚30万元人民币,这单可以接;假如1美元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则这单生意打死也不能接,否则100万元人民币就打水漂了。可见,人民币的汇率越低,则出口企业出口的劲头越足,比如说1美元拿回来能兑换10元人民币,那就能净赚400万元呐。

  现实的问题是,1美元兑换6.3元人民币的汇率,多数企业出口时可以接受。但进口时就发现不那么合适了:除了波音、空客、iPad、iPhone、LV包等国内没有竞争对手(替代品)的高科技产品和时尚奢侈产品外,在国外买什么都贵,不合算,根本没有进口动机。

  于是,出口挣来的美元越来越多,而能花掉且愿意花掉美元的场合却越来越少了。

  不知你注意没有,中国人出国旅游时往往舍不得花钱(公款消费除外),本来出国前换了很多美元,可到了美国一看,一瓶矿泉水2美元,心中算盘一打,“我的天,这就是12.6块人民币啊。省省吧”。结果拿在手上又放下了。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性地乘以6.3,结果什么都贵,只好带着大部分美元又回来了。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是消费不起1:6.3的汇率的,如果是1:5.3,老百姓肯定会考虑多用美元消费。

  一个合理的汇率,是不会造成外汇储备“钱满为患”的,因为出口赚的美元,转手又被需要进口的企业或者想到国外去旅游的人换走了,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看看中国的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就知道为什么不停有人指责人民币被低估了。

  经济增长的成果哪去了

  可是,低估有低估的好处,也有坏处。我们企业出口时把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美国,换回了一堆一堆的美元,然后又把这些美元按照国家规定到商业银行去兑换成更多堆的人民币。

  商业银行怎么办呢,只好又拿着美元找央行,要求换成人民币。

  随着企业出口赚来的美元不断进来,央行就开动印钞机,印量是美元数额乘以当时汇率,一切OK。很快,这些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人民币,被我们的企业又在国内购买棉花、布匹、钢铁、塑料、做成产品后,又出口了出去,美元又赚了进来……

  据2011年12月的数据,中国外汇储备为3.2万亿美元,那么央行为此多印了多少人民币投放市场呢?按照6.3的汇率计算,答案是20.16万亿元,其实还不止,因为6.3:1还只是最近的汇率,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曾长时间停留在7.8:1。

  现在,让我们再来说说,面对我国GDP近年来每年10%以上的增长,为何老百姓却往往感受不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抱怨只有物价上涨,工资几乎不涨。

  让我们做个简单比喻,一切都明白了。

  乌有国去年共生产了100万单位的产品,社会上也共流通着100万元的货币,那么,1元货币刚好可以购买1单位的产品。

  今年,假设乌有国经济增长了10%,共生产出110万单位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产品供应增加了(110万单位),货币量没变(还是100万元),物价会更低,钱会更值钱,1元货币可以买1.1单位的产品。可见,该国老百姓的购买力变大了,获得了所谓的“经济发展的成果”。

  不过,如果乌有国新增加的10万单位产品全部出口了,情况就不同了。10万单位产品的出口换回了外汇,导致乌有国中央银行开动印刷机多印了10万元货币投放市场。于是,乌有国有100万单位的商品,维持不变,货币却从100万元增加到110万元,1.1元货币才能买1单位的商品了,于是通货膨胀出现了。

  那么,经济增长的成果哪去了?变成了美元,正躺在乌有国的国库里呢。

  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总是感觉到工资没有物价涨得快了吧。对此,经济学家有个精辟的总结,把这种现象叫“输入型通货膨胀”。

  汇率的民生选择

  对于政府而言,汇率低估比高估好,不仅可以促进本国企业出口,带来外汇储备,顺便还拉动了就业。

  但一厢情愿的好事,往往是不可持久的。它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通过汇率低估来刺激出口,赚来的外汇储备花不掉,必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这相当于以全国人民的通货膨胀为代价来补贴出口企业的成本,不仅对于本国国民和消费者难言公平,也会导致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中国经济一直饱受内需不足之苦,如果汇率一直被低估,商品被变相鼓励出口,那么我们以增加内需为方向的经济结构转型将永远是镜花水月。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却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各国总额的近1/3。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送出了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的财富给美国,却没有从美国人那里兑现相应的财富,只是得到了一张3.2万亿美元的借条。对此,美国人不仅不付利息,还不断故意印钞票,使得我们手中的美钞贬值。

  那么,我们该作何选择呢?

  笔者个人觉得,“该升值的升值,该花掉的花掉”。

  钱毕竟是纸,只有花掉的时候才算是兑现了其价值。目前,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趁着金融危机到各国去“扫货”,买核心技术、买矿产资源。

  这不仅对于国家和企业是战略投资,对我们一般百姓也是福音。这些企业把大把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在澳大利亚买了铁矿并开采矿石送回国,或者在巴西租下万顷良田并雇人种大豆运回国内(有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已经这么做了)。请注意,此时国内的人民币没那么泛滥了,商品反而多了,人民币自然也更值钱了,物价(比如大豆食用油)想涨估计也涨不动了。

  升值的好处也不少,至少中国老百姓在世界人民面前变得更有钱了,超市里进口商品更多了,国产奶粉企业也不敢再胡作非为了,大家买iPhone时也觉得相对便宜了,不必像现在这样不得不移情别恋于“山寨货”了,中国人也更敢出国旅游和送孩子留学了,看到2美元一瓶的矿泉水也不显得那么贵了……

  自然会有人担心,那出口企业岂不倒下一大片?

  可是,一家企业如果占不到汇率低估的便宜便没法活命,那么干脆让它早点关门吧。它此前之所以能活得滋润,并非美国消费者对它发慈悲,而是中国百姓通过承受通货膨胀的痛苦而养活了它。对这些企业,早晚是要给它们“断奶”的,而且早断比晚断好。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崛起的同时,都伴随着货币的升值过程,人为的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今天,人民币低估的汇率就像一个阀门一样,控制着商品易出难进,资金易进难出,把国内市场变成了一个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的“高压锅”。

  现在,也许该是给“高压锅”减一点压,让巨额外汇惠及民生的时候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