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涉侨未保护历史建筑处境堪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9 21:19 来源: 上海侨报

   近日,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未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被“维修性拆除”;重庆的蒋介石行营旧址也已被完全“保护性拆除”,化成一片废墟。

   异地推土机的轰鸣声难免让人惦记:上海众多的涉侨历史建筑和名人旧居如今是否安好?本报记者走访后发现沪上情况并不乐观,孙中山在沪秘密活动据点、见证宋氏三姐妹出生、成长、留学的虹口区宋宅早已破旧不堪;民国“颜料大王”赵竹林的两栋豪宅一夜尽毁;现代海归绘画宗师林风眠旧居隔壁卖起了情趣用品……

   上海城市的历史印记正一点点在消退。

   太多未在“保护文物”名单上的老建筑,以自己的方式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力图保持旧貌,像以民间力量“修旧如旧”的丰子恺旧居一样,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执着和坚定。

   本报记者/李宇萍 文_图

   虹口宋宅承载历史建立纪念馆正在推进

   “宋在虹口的房子,体现了他的又一与众不同之处。这所房子坐落在绿色的田野上,周围满是枣椰树和其他上海地区少见的树种。前头有条小溪流过。房子的式样为多数上海居民选择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一座前院墙将第一个院子与那条小溪相隔,主要是为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与小溪隔离。”这段文字摘自美国作家埃米莉·哈恩所著的《宋氏家族妇女·婚姻·家庭》,描写的是位于虹口区东余杭路的宋耀如(嘉树)故居。

   经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虹口宋宅位于东余杭路530号和526弄17号、23号至31号单号民宅。虹口宋宅是宋耀如夫妇最早的住宅,宋家第二代成员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均在此诞生、成长。1904年5月,宋蔼龄从这里出发,由步惠廉夫妇陪同,赴美国南方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留学。1907年8月,宋庆龄偕小妹宋美龄也从这里出发,由姨父温秉忠陪同赴美留学。此外,这里更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沪秘密活动的据点。

   新中国成立后,宋氏老宅连同它的经租管理公司一起被收归国有,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房地局管理,与其它普通民宅一起分配给民众居住。在以后相当长的岁月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宋氏家族的祖产和发祥地。在虹口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名单中,也没有这座外观和内部看起来破旧不堪的宋氏老宅。

   现年84岁的陈芝仙老人,系东余杭路526弄31号居民,也是这片建筑物的历史见证人,她清楚地记得,她家于1947年迁居此屋,是其父亲与宋子安代理人签的租约,房屋60多年来没有大的变化。虽已破旧,但建筑内外结构没有大的变动。

   “居民希望政府能够对宋氏老宅进行修缮和保护,一来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保护民主革命历史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统战工作的需要。”提篮桥街道祥裕居委会书记卜月对记者说。

   记者拿到了祥裕居委会刚刚出炉的统计数字。宋氏老宅及周边地块共占地2587.4平方米,如若进行修缮和改建,将涉及到户籍居民467人。

   据记者了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虹口区人民政府都曾对虹口宋宅开展过调查研究,采取过一些保护性措施,但因受各种条件和因素限制,未有根本性举措。

   2010年,虹口区政协委员李果和刘锐联名提交了“宋氏老宅应得以保护和开发”的提案,引起虹口区文化局的高度重视。虹口区文化局表示,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在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中,结合老城区改建工程,对“宋氏老宅”进行修缮和保护,建成“宋嘉树、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暂名)”,对孙中山、宋嘉树的早期革命活动予以记载、纪念和宣传。记者日前从虹口区文化局了解到,该项目一直在积极推进中,但何时确定尚需时日。

   去年,来沪参加学术活动的宋子安儿媳宋曹琍璇女士曾赴东余杭路宋氏老宅考察。在里里外外仔细查看一番后,她表示,作为宋家的一分子,她将发起筹建宋耀如基金会,为虹口宋宅的文物保护和宋氏家族的研究工作尽一份力。

   民国“豪宅”一夜拆除“未保护”建筑只能“建议保护”

   今年大年初三晚上,位于黄浦区大境阁的两栋具有民国时期老城厢典型代表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一夜之间轰然拆毁,附近的居民在遗憾之余,连问“为什么拆?”

   这两栋被拆除的历史建筑皆为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分别是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和青莲街113弄2号赵竹林为儿子结婚所建住宅。不过,两栋历史建筑并没有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单,只是普通的民国时期的民宅。

   根据记者了解,该工程项目名为老城厢露香园路旧地块商品房及配套公建,属于普通商品住宅,由上海城投露香园路地块项目组负责,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动迁。除了“赵公馆”外,还包括蒋经国、蒋纬国曾经就读的上海市实验小学等7栋历史建筑。

   记者在大境路、青莲街、露香园路和万竹街交汇的区域内看到,两栋历史建筑如今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成片的断壁残垣和搭建其上的黄色脚手架,地上的瓦砾堆里,依稀能分辨出粗大的罗马柱、精美的阳台护栏和考究的地坪和基石。看得出,被拆除的建筑具有明显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而且不是普通民宅,是“豪宅”。

   “命名为‘历史保护建筑’的建筑就该保护,难道名单之外的历史建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拆除吗?”居民王先生表示,“如此做法,不就是把‘命名’变成拆除历史建筑的一种手段了吗?这可丝毫体现不出对文物的爱惜之心。”还有些居民则较为客观地看待拆除事件。“是挺可惜的。但如果每一栋知名或不知名的历史建筑都去当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成本还是挺大的,日积月累将成为负担,所以没有这样的必要。”赵先生如是说。

   为此记者走访了黄浦区文化局,黄浦区文化局影剧业和文物管理科科长李名骏告诉记者,上海城投露香园路地块项目组在得到土地批租后,曾向黄浦区文化局咨询,如何对这7栋历史建筑进行保护。黄浦区文化局在第一时间跟进项目,聘请专家提出建议,城投露香园路地块项目组也积极配合,表示对这7栋历史建筑不予拆毁,并加强修缮和保护。

   据统计,黄浦与卢湾两区合并之后,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323家。李名骏告诉记者,“赵公馆”虽不属于以上范畴,但被拆除之后,黄浦区文物局多次上门走访和沟通,城投露香园路地块项目组负责人也允诺将择地原样修复。“几年前这2栋建筑遭遇过火灾,再加上长期日晒雨淋,建筑本身可能结构老化,我们也正在与他们共同策划方案,如何防患于未然,让其他几栋建筑更好地得到保护。”李名骏表示,黄浦区文化局对于大境阁区域内几栋历史建筑将加强人员监管,至于如何维护,还是要由开发商出资建设。

   记者就此事致电上海城投露香园路地块项目组负责人,对方希望少说多做,不愿透露过多细节,只表示会在适当时候公布具体开发方案。

   2006年上海发布的《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明确要求“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其他历史形成的传统宅院、里弄等住宅建筑及其群体布局”。同时《规划》明确规定了该风貌区内34条风貌保护街巷。而该建筑所处地域的大境路、青莲街、露香园路、万竹街都属于保护街巷。“对于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的建筑,我们只能建议保护,但是法律上开发商是可以自行决定的。”李名骏说。

   旧居隔壁开情趣用品店想管没有法律依据

   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旧居里竟然开起了情趣用品店,不知生前情趣优雅的林老泉下有知,该作何想?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南昌路53号的区文物保护单位——林风眠故居,原来,这家情趣用品店是开在了林风眠故居的隔壁,即南昌路51号。乍一看,对于这家位于两个门牌号之间的情趣用品店究竟属于几号,确实难以分清。

   作为中国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林风眠19岁赴法勤工俭学,上世纪70年代定居香港,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林风眠在南昌路生活了25年,并度过其在中国大陆的最后时光。

   一幢红砖二层小楼,古旧残破,方方正正,并没有与众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楼内的“72家房客”,过着及其普通的里弄生活。如果不是门口挂着“林风眠旧居”

   的匾牌,几乎不能让人一下子看出这栋建筑中曾经居住过这样一位“海归”绘画大师。

   “我的店开在旁边,对它完全不产生影响。你看我的门面也布置得很含蓄,完全不会觉得有不雅。如果政府认为不妥,也不会允许我开这个店。我每月房租8500元,付二押三,开张3个月一直在亏,没有盈利的。商店被媒体曝光后,生意没有好起来,来看热闹的人到是多了很多。”这是2月21日,商店老板袁先生与记者的对话。而2月23日,当地工商管理机构依法取缔了这家无证经营的店铺,林风眠旧居似乎又重新回归了清静。

   如果这家情趣用品店有营业执照的话,袁先生是否能够继续理直气壮地将“情趣”进行到底呢?“毕竟他是开在旁边,我们想管也没有法律依据。”李名骏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保护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要保护林风眠旧居本身不受到破坏,还有一个是保护空置地带。至于周围的店铺经营内容是无权干涉的。”李名骏说。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像南昌路180号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展示旗袍文化。不少专家认为,文保单位或周边开设商店所卖的东西,不应该与文物保护单位有太大的冲突,更不能相悖。但是关于“相悖”的定义,在法律法规上仍是一个盲点。

   买下房屋使用权月开销六千创新模式凤毛麟角

   本报记者曾于2010年9月以“丰子恺旧居成为海外侨胞访沪一景”为题,对本市文物保护工作中实现首例“民办公助”的丰子恺旧居做过报道。如今,以斥巨资置换的丰子恺旧居,在实际中摸索出一种全新的文物保护模式。

   今年3月19日,丰子恺旧居将迎来正式向公众开放两周年。两年中,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纷至沓来,“每逢周末都有上百的人流量,总的参观人数超过了1万。”丰子恺外孙宋雪君说。

   “从3月份起,我们将对旧居开放做一些小的修改,除了周一和周二闭馆之外,其他时间都对外开放。接下去我们还会以丰子恺的一生为主线,将展板的内容全部更新,三楼也将推出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护生画集》专题展览。总是一成不变,也对不起广大观众。”宋雪君说。

   丰子恺旧居坐落于曾经是德国侨民乡村俱乐部的凡尔登花园,靠近马路的“日月楼”,即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作家和漫画大师丰子恺生前最后定居且定居时间最长的地方。2008年,丰家斥资350万元置换“日月楼”共65平方米的二、三层楼。因涉及文物保护,区政府还出面协调,在文保、房地、规划、消防等职能部门配合下,请来专业机构帮丰家“修旧如旧”。

   目前,底楼的3户居民仍未迁出,二、三层作为丰子恺资料研究室对外开放。虽然天气寒冷,二楼的空调却没有开启。“在当初花费350万元买下房屋使用权,以及装修维护花费的6万元后,现在每个月的开销6000元出头。我们的工作人员冬天都舍不得开空调,网络4点准时关闭,因为4点以后就开始双倍收费。”宋雪君告诉记者,“去年卢湾区的文化发展基金还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基本上可以抵消一年的运营费用,但是随着卢湾和黄浦合并之后,今年这笔费用到现在还没有着落。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将丰子恺旧居免费地开下去。目前通过销售丰子恺的字画、书籍和艺术品等,也能维持日常开销,目前的资金支撑个两三年应该没问题。”宋雪君对于旧居的未来依然乐观,但依靠民间力量来对外开放的毕竟属于凤毛麟角。

   记者手记

   将历史建筑融入今天生活

   本报记者/李宇萍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去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有100多处名人旧居未被列入任何保护范围之内。此外,由于法规不完善、缺乏资金等原因,不少名人旧居即便被列入保护范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依然存在,淮海中路927弄99号的徐悲鸿旧居,便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使看到了匾牌,也无法感受到当年大师的风采。  相较于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来说,那些在艺术造诣、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上并不“出彩”,甚至没那么“值钱”的名人旧居和历史建筑,往往是听凭“风吹雨打”。但是客观而言,如果每一栋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历史建筑和名人旧居都要当做历史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所涉及的资金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与其把老建筑当成只能享受香火的老古董,不如让它们和我们一起走进新时代,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也承担新一代人的人生记忆。如何让老建筑成为新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老建筑保护中最重要的课题。  市民希望将具有历史底蕴和复刻城市印迹的文物留下,以延续这座城市所应具备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人们又那样渴望以最快的速度住进更好的房子,城市管理者希望以更好的城市面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人眼里是众矢之的的开发商,其实并非是始作俑者。城市改造的浪潮席卷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住更好的房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成为市民和城市管理者最热切的渴望。在这种冒进中,沉默无语的老建筑往往不可避免地“被牺牲”了。这其中的矛盾,短时期内还无法根本解决。  将历史的建筑融入今天的生活,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加强文物保护的监管,加强文物法规执法力度、健全执法体系……现在我们还做得很不够。如何让城市的遗存得到保存,如何让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得到更好的延续,这座城市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