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容桂两次改革“红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1:0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建莉 2012-03-02 01:06:49  

  2009年11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容桂街道被赋予县级管理权限,行政区划不变。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同时,容桂提出向社会放权,通过授权、购买服务等形式,将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再次提供了中国体制改革的“镇域经验”。

  但是,他们并不满足。2010年,在珠三角镇域经济发展论坛上,时任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列海坚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人把容桂称为城市?”

  这第二轮改革的目的和动力,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但作为改革的推动者,这轮改革中,政府的红利又是什么?最后又会走到哪里?

  现任党工委书记赖雪晖反复思量后回答:“解放政府,激活社会。”而此后,可能给容桂带来新一波经济扩张。

  然而他也担心,同过去产权改革后政府面对的GDP压力相似,这一轮改革后,政府会面临社会管理的更大压力,“所以路是探出来了,更难的是铺路。”

  简政强镇

  2009年,一份广东省《关于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把“中国经济第一镇”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这位改革明星重新推入观众的视野。

  1978年,当时还未合并的容奇镇和桂洲镇(2000年合并为容桂镇)成立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容桂率先拉开了农村股份制产权改革大幕,并于1995年开展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在这第一轮改革中,让企业释放出活力,容桂收获高额财政和GDP红利,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76.4亿元,人称“千亿大镇”,被奉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镇域经验”。

  “其实不改的话,政府也能过得挺滋润的。”赖雪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打趣道。

  但这确是事实。历史沿革从2000年的镇、2002年的区,到2003年至今的街道办事处,容桂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街道,它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

  几十年粗放型经济发展后,容桂版图上70%以上的建成区,已然饱和了土地经济的空间。格兰仕、海信科龙、万和等近90家根植于当地的超亿元民企,各自成熟的运作体系,为容桂创造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只要保证供电充足,其它什么都不做,十年内容桂的GDP都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而面对这些实力雄厚的民企,街道办也无力“指导”什么。因此在容桂领导人看来,政府做的其实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之所以会改,赖雪晖总结两大原因:权责不匹配和农村矛盾。

  拥有近60万常住人口,20亿财政收入,400亿居民存款的容桂,行政层

  级上只是一个街道办事处,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及与此相应的公共资源配置、行政权力行使。

  由镇改的容桂街道,实际上承担着原来镇政府的大部分职能: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科教文卫体、财政、民政、公安、司法等,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力。

  一方面,街道办中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接受上级垂直管理,一旦涉及相关事务,街道办只能与之协商,不能直接指挥。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农村、城乡结合部迅速走向城市化的容桂,打破了过去以村居为单位的有序自治格局,衍生了诸多社会矛盾,同时还保留着深厚的农村色彩。

  而同时,容桂街道办下辖的23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虽然是自治组织,但其实成为了最底层的政府,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如计划生育、征兵、消防安全等。”

  然而,作为自治组织,村居委会由村(居)民直选,只向选民负责,对街道办布置的任务阳奉阴违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不匹配下,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村土地问题、不同利益团体的纠纷,成为了街道办领导的“心头病”。

  这种“权力在上,责任在下”的格局,不仅掣肘了现实问题的处理,也不利于容桂和顺德区的城市发展,“既然已经背了责任,不如趁着顺德区改革,主动要求部分事权下放,解决容桂镇多年来‘人大衣小’的困局。”

  而站在顺德区的层面,“之所以选择容桂作为试点,是因为容桂的经济总量全区最大,但进一步发展碰到的问题和体制制约也最突出。”时任顺德区委书记刘海曾如此回答媒体。

  因此,2009年9月顺德大部制改革后两个月,容桂原有28个部门整合为11个机构和2个分局。

  2009年12月1日,顺德区属各部门向容桂街道下放了第一批316项(方面)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集中在城市建设、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

  放权到社会

  事权下放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变,依旧是90名编制内成员和100多名聘员,加上治安、城市管理人员、村居服务人员共2000人左右。

  而容桂改革的学习对象——香港——人口是容桂的10倍,公务员队伍超过16万,“如果不向社会放权,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该管的管不好,自己也会垮掉。”赖雪晖说。

  过去政府办企业时,大到一个企业项目的引进,小到一个亲戚的朋友进厂,都要找镇长、书记批,产权改革后确实解放了政府。而这次,如果社会改革能跟随事权改革同步推进,效果也值得期待。

  因此,将目光转向香港,容桂开始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项目服务。”《顺德区容桂街道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将容桂模式总结为此四点。

  对于容桂来说,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社会组织,“只要是非政治性的团体,以后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批,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即可。”容桂街道团委副书记梁卫南指出,只有他们发展起来了,政府才能放职能给他们,他们也才有能力跟政府对话。

  尽管容桂目前已有100多家注册的社会组织,但更多的同乡组织按现行规定尚属“非法”,他们的影子已经显现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其实通过他们的话事人,可以很好解决。”但限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容桂改革尚不能大刀阔斧。

  但有些方面,容桂还能有所突破。

  2010年1月,容桂引入“现代社工”,目前主要有两家专业社工机构进驻——启创青少年服务中心和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而原有的3500名义工,在团委的组织下,以“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方式运作。为向社会传递“政府认可社工”的信号,2011年,容桂吸纳启创的主任黎玉婷担任团委兼职副书记,当然也是她本人能力的展现。

  目前来说,容桂街道慈善会理事长由赖雪晖担任,下一步打算向社会招聘秘书长,一两年运作成熟后交给社会。

  慈善会的款项来源,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商会。商会里的企业家有着很深的本土情结,自己设立“容桂商会扶贫助学基金”,对容桂低保、孤寡家庭捐助。仅去年容桂商会和杏坛商会举办的一场助学篮球赛上,企业家就捐款818万。

  这个过程中,“我们政府的代表只要敬个酒,唱个歌就行了。”赖雪晖笑道。

  但这其中也有些问题,让他倍感无奈。

  因为村居福利会无权给捐款企业免税,一些企业家只好通过街道慈善会这个中间人,名义上捐给慈善会,实际上全额返还给福利会,“好像商会跟慈善会又产生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如果将来能在这方面突破,他觉得对企业对社会将会是双赢的局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