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润华:改革方向感很重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4:2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钟良 金城 刘东
广州市越秀区达道路的一家酒店内,挂着一块牌子——“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
就在这个并不起眼的办公场所,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只有18个编制的广东省社工委——规模不及京沪社工委的1/3——承担着统筹、协调、推进广东省社会建设的重任。
“改革,方向感很重要。改革要有序地进行,要分类推进,因此,要有正确的思路、步骤和方法。”2月20日,就在广东省社会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周,在广东省社工委的会议室里,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刘润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基本判断
《21世纪》:1月18日,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揭牌,意味着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市、县三级全面设立社会工作委员会的省份。
从社会改革的背景看,社工委的设立承载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它是一个战略工具。所以首先想了解一下社工委成立的背景、职责、功能是什么?
刘润华:广东为什么这么重视社会建设?这跟广东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比如说,我们处于“矛盾的凸显期、高发期”,我们该怎么判断这个形势?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30年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发展到比较高的台阶之后带来了经济社会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的焦点是经济这条腿太长,社会领域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因此,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把社会建设的短板拉长,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安排。去年7月中旬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颁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以及后来的7个配套文件和相关措施,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和任务。为了确保这个战略意图的实现,在大部制改革要求撤并很多机构的背景下,广东省特别设立了省、市、县三级社工委。可以说,社工委的设立承载了省委、省政府很高的期望。
《21世纪》:我们一直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要把社会建设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战略理论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
刘润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与社会这两个概念上,经济是第一位的。现在经济建设上去了,而社会建设却相对落后了,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如果不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就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瘦身与放权
《21世纪》:广东的社会建设有哪些特点?
刘润华:《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以民生为重点,以社会服务为基础,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特色。可以说,广东社会建设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是要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那么,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什么意思?
大的方面可以包括两个内涵:一是社会要有秩序,我们之所以要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培育了一个成熟的市场。所以,第二个内涵是,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要逐步培育一个日趋成熟的社会。这个日趋成熟的社会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但秩序还不是它的全部,还要激活社会自治的功能。社会自治是社会固有的功能,只不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自治的空间被挤压了,社会自治的功能被蚕食了。
因此,广东推进社会建设,是在确保“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的自治功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政府”,只要是能管得到的事,管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政府都要管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政府”,只要是可以不管的事,哪怕现在管得不错,政府都应该尽量不管。
《21世纪》:其实在培育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行政体制的变化。
刘润华: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社会改革,都绕不开行政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前是真正的“大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事务,行政权力全覆盖。改革开放之后,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改革,通过推行“政企分开”,厘清了政府和市场,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将很多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移出去,实现了政府的第一次“瘦身”。
现在,我们要推进社会建设,要建设一个日趋成熟的社会,要以“政社分开”为切入口,厘清政府和社会,以及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并把大量具体的社会事务从政府中剥离出来,实现政府的第二次“瘦身”。
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小政府”,还要建设一个“强政府”。
政府要强化监管职能,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严监管宽审批”,降低门槛,宽进严管。在经济领域如此,在社会领域也一样。比如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改革登记管理体制,降低门槛,也是体现了宽进严管的理念。
《21世纪》:政府瘦身放权,如何做到“放而不乱”?
刘润华:改革,方向感很重要。改革要有序地进行,要分类推进,因此,要有正确的思路、步骤和方法。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否则,会事与愿违。
比如说,在改革中,要构建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治相辅相成的新的社会治理结构。符合这个方向的事情我们就要努力推动,否则,就要尽力避免。这就是对方向的把握。
但是仅仅有了方向还是不够的,还要把握改革的步骤、力度和方法。当然,改革,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统筹协调推进社会建设
《21世纪》:有评价说,在广东省社工委诸多职能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能。比如,现在的各种公共政策均由相关部门自行制定,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存在利益分歧,这些政策之间常常不能衔接,甚至互相打架。广东省社工委的决策、统筹职能是否可以打破这一障碍?作为社工委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如何看待社工委的工作属性?
刘润华:社工委的职能、定位是统筹协调推进社会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广的范围。所以,社工委一定要与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只要各部门自身职能内能够做的事情,社工委就不应插手,我们应该集中时间和精力做调研,进行政策研究、制度建设,以及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我们要帮助各部门解决问题,实现其工作目标,而不是与之冲突和争职能、争权力。
过去,为了推进跨部门的协调,我们成立了很多领导小组,当这些领导小组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就会被集中清理,形成各种领导小组“扩张-清理-再扩张-再清理”的怪圈。如果能够把社会领域里各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功能整合到社工委来,就能实现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从非制度性安排向制度性安排转变。这个转变很重要。
《21世纪》: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工委就有点像发改委。
刘润华:有一点(像),但是我们不配置资源,不负责立项,其他的功能有相似之处。
《21世纪》:社工委目前向社会公布的23个省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为何不是试点,而是作为观察项目?
刘润华:因为《决定》等文件刚刚颁布,各地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如果选试点项目,只能在少数城市选,不利于调动各城市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先观察、后试点”的方式。
在观察阶段,每个城市都有项目,可以说“你有我有”,这是一种普及性安排。23个观察项目确定后,省社工委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联系各委员单位、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省民情志愿服务队,以及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作用,共同推进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的落实。省社工委还将发挥监督作用,对项目建设的进展进行评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城市的观察项目已比较成熟并具有推广价值之后,将上升为试点项目,而仍然停留在观察阶段的项目就会有压力。我们就是要形成这种压力,形成“以先进促后进”的局面。
《21世纪》:前面提到的“广东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以及联合团省委在全省建立的840人的民情志愿服务队将在广东省的社会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
刘润华:社会工作涉及面广,与社会公众的关联度高,为了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提高决策水平,成立由社会各方面人士组成的“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
广东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的委员由省社工委各委员单位推荐,全部都是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组成,没有党政机关的领导,即使是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也只能以专家、学者的身份担任咨询委员,因此,这是一个非官方机构。我们的想法是,让这个委员会能够充分体现其民间性。
省民情志愿服务队下设两个分队,分别负责提供基层群众的意见和网络舆情。志愿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基层群众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对各级政府的公共政策和施政行为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编印《民情信息》和《民情内参》,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