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4:26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魏礼群围绕本期主讲话题,深入分析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就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当今世界经历着快速、广泛、深刻、巨大的变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世界各国都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繁重而艰巨。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渐次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较短时期内同时显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大为增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于激烈;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继续增多,流动人口、老龄人口和特殊人群不断扩大,社会管理的难度增加;随着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也会对我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社会管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原有的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已难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顺应时代的变化,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具有历史责任和世界眼光的重大决策。

  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管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任务,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整体推进。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体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四位一体”,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在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责任;培育与引导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发挥居(村)民委员会在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

  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社会管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要按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统筹规划事关社会管理全局和长远的制度建设,及时把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基础性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社会保护体系,建立健全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基本制度。要加快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有效办法,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第三,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体系。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要探索构筑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诉求表达机制。同时,要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和侵害群众权益的纠错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还要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

  第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的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发展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民生工程和社会政策的实现。要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第五,进一步完善社会规范体系。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行为的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在加强社会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推进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会公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调整成员关系、约束成员行为、保障成员权益等方面的作用。要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六,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要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全民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要完善安全生产监督制度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应急处置和救援、社会监督、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管。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第七,进一步完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强和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完善社会管理新的迫切任务。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社会活动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要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发展与管理同步,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着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鼓励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管理。要加强对虚拟社会特点的研究,全面把握网上、网下两个社会之间的联动关系,建立网上网下综合管理体系。要健全网络安全评估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多方入手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需要从多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尤其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统筹协调、源头治理。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尽快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政府社会管理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要切实解决好政府社会管理缺位、越位和错位等突出问题,为城乡居民基层自治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三是增加社会建设投入。要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水平;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部分群众的居住困难。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特别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工程建设。要切实把更多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城乡基层和欠发达地方,做到社会管理服务人员有保障、经费有保障、装备有保障、场地有保障。

  四是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要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别要研究和制定社会组织发展规范、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合理诉求表达和权益维护等方面法律法规。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

  五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增加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社会管理理论和知识,学会科学分析社会形势和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能力。要大力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增设社会管理相关课程,加强社会管理相关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社会管理专门人才。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逐级落实到位。

  六是深化社会管理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社会管理的理念、内容、形式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需要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全面研究、深入研究、跟踪研究。要加强对社会管理实践创新和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服务理论创新,提出决策咨询。与此同时,还要广泛研究国外社会管理的一切有益理念和做法,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