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养医是体制弊端使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10:58 来源: 《中关村》Medical Dispute, Medical Technology and Medical Ethics
文 萧惑之(北京)
“医闹”是个新词语,在国人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北京晚报》有生动的记录:据不完全的统计,北京市72%的医院发生过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医闹”事件;7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在医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的问题。而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方式也不尽合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这条新闻的结语,有一个令人欣慰也是值得深思的结论——医患纠纷可找调解委员会说理,九成纠纷成功调解。试想,如果采取“防医患于未然”的积极措施,定然更能减少乃至杜绝“医闹”的发生!
“医闹”的发生,事出有因,查有实据,值得研究。记者的调查结论是:从目前结案的情况分析,占前8位的过错原因是:误诊;漏诊;手术损伤周围组织器官;手术前后处理不当;医疗意外、并发症处理不当;手术操作失误;违反医疗常规;手术未达到承诺预期效果等。由此看来,“医术”的高明与否,是“医闹”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术”者,医疗技术之谓也。“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时下医患矛盾加剧,从医者或术者身上找原因,须提倡这种精神。当前的“过度医疗”,恐怕大多数人都有经历。我遇见过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只因“心口”不舒服,在做了心肝肺胃肠等13项检查后,没发现异常,医生竟然让她去检查子宫,老妪忍不住冒出一句,“我10年前已经摘除了子宫,还要检查吗?”医生哑然一笑方作罢。后来知道,“老太太不是省油的灯”,医生心有“医闹”之虞,无法“对症下药”,不能“一矢中的”,老妪采取的是“自卫性诊断”。呜呼,医患关系成了“攻防战”!清人吴瑭曰,“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看来,庸医折腾患者,患者难防矣!
愚以为,当前医患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医者身上,换言之,提高“医德”水平是搞好医患关系的良方妙药。读一点中国医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医德同医药的起源和道德的进步”紧密相关。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医德”是一条始终贯彻“大爱”的生命线,各个时代的“医德模范”,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内经》以降,名医辈出,代有著述。千年以来,医籍之富,可谓汗牛充栋”。关于“医德医风”的弘扬更是千古流传,陶冶后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如若一门心思想着“拿回扣”,又何谈认真察病。“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按照古人的这一信条衡量今日的医者,绝非是过分的要求;然而尽如人意者,为数鲜矣哉。
“以药养医”是体制弊端使然,也是“医德滑坡”的润滑剂。国家多措并举革除扭曲的“以药补医”模式,是明智的利民之举,更是弘扬“医德”的根本之策。央视调查随机选取20种常用药品,几乎所有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的中间利润都超过500%。药价虚高诱惑医院见利忘义,平心而论医院也委实是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鉴于当下频发医患矛盾,网民说“医院要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拿回扣没有?过度医疗有没有?出医疗事故后拖延推诿没有?”然而业界专家又有别样的一说,“扭曲的医师价值,让国外视为高薪行业的医生,在中国却成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失衡谁来摆平?”“上工治未病”是中华医学宝库的精华,用到管理上就是要“防医患于未然”。当务之急,是高端必须坚定改革信念,何以纾难解困?惟一的办法就是改革。
“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惟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医闹”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