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成本电影要靠巧劲突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1:1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韩言铭

  编者按/ 电影作为第7艺术,一向被大众市场寄予厚望,2011年总票房达到131亿元,产量和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02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实现电影票房大幅增长,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进入电影投资领域,尤其是去年《失恋33天》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小成本电影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题材、制作水准和营销宣传力度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也使其票房很难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从业者共同探讨小成本电影的突围之路。

  焦点一:控制成本和风险方能融到资

  Q 电影制作成本的高昂及其与生俱来的产业化特征,决定了电影永远无法像文学一样可以清高地自娱自乐,必须考虑市场的反应及商业上的回报。对于电影制作方来说,小成本电影如何突破融资瓶颈一直是个难题。

  A 要想获得投资,首先要在剧本上下工夫,并同时攻克市场营销的难题;寻找有实力、有眼光、有勇气、有责任感的投资商、发行商、放映商,共同努力推动;引入类似BRP投资决策参考系统,增加投资效果预测的准确性。

  蔡安安:自2003年管理部门下发新的政策之后,电影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成绩斐然。然而说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期”,还需慎言。因为我国大多数电影仍然面临严峻的赢利难题。比如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故事影片产量为526部,但进入院线的只有117部,其中上千万票房的电影不超过25部,投资方只拿其中的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很多投资人是要亏本的,这就使得我们至今对电影投资仍存在瓶颈。

  投融资难,并不是市场上缺乏资金,只是资本方不敢投。钱如水,它的流向有自身规律,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回收的把握和利润的问题。能不能拿到投资关键在于剧本的吸引力够不够,市场情况如何。然而在现实中,有谁敢对自己的电影打包票承诺市场回报呢?我常说电影是“三子登科”:“本子”、“票子”、“班子”,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要想获得投资,首先要在剧本上下工夫,并同时攻克市场营销的难题。

  许建海:现在很多人都是凭经验办事吃饭,比如先看导演或演员有无成功作品,如果没有,就不会给予关注或很少关注,包括在场次安排上,如此一来,小成本电影越发失去了机会。在商言商,没人愿意冒险。事实上,大导演、大演员也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功需要有实力、有眼光、有勇气、有责任感的投资商、发行商、放映商共同努力,否则,小成本电影真的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现在都在说,不缺钱缺故事。讲一个好故事是小成本赢得市场的重要前提。什么是好故事?我认为,一个好故事起码要做到,用这个故事做成的电影我们自己从心底里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绝不是因为自己做的才去)。如果是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进影院看的故事,还能期待别人会有热烈的响应吗?

  赵海城:有人估算过,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赚钱,10%打平,剩下的70%都亏损,这些数字证明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电影是知识产权产品,包含创意。投资电影,不仅要了解这个产品生产自身的规律,还要了解需求者心理,但这个“了解”又因为有创意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靠结果检验。

  为此,我们中影股份联合艾亿新融资本推出的BRP(电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统)可以使一个项目在启动时起就有可以借鉴的东西,即使这不是确保。BRP作为一个投资决策依据,我们把许多元素输入到这个系统中,有剧本、演员、导演,也有同类影片的状况,目的是为了结合以往的历史数据,结合新的剧作内容或者制片结构,预测将来它的收益怎么样,通过可能的收入来考察前面的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讲,小成本电影要拿到制作人的钱,必须在剧本、演员、导演和类型等方面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王凤麟:目前进入电影领域的热钱比较多,因为有游资从其他领域撤退进入利润比较高的文化投资领域。事实上,国家一直对于重点题材、儿童、农村类型,包括数字电影都有扶持。这部分收入是在申报备案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确立了。此外,要想获得投资,前提还得看剧本。不过,目前制片方的投资普遍是按片子票房收回投资或者实现盈利,即便有其他渠道,其版权也是在投资之前都分割好的。从制作人的角度来讲,收入来源有限,他们必须考虑如何控制成本。

  王微云:拍电影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当作电影来做,不考虑或少考虑市场;另一种是当项目来做,会考虑比较多。我以为,剧本好坏决定能否投资。我会看剧本故事、人物关系等内容。但是一部好电影还得有好的导演和演员等。需要根据题材去找合适的导演,因为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好故事可以翻拍,另外要紧跟时代,把握时尚潮流时要接地气。

  焦点二:不把电影当“行活”才能出精品

  Q 随着市场渐热,演员片酬火箭式上升,作为中小成本的电影要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提高市场的关注度,赢得市场回报,只能依赖于题材上的“独具一格”和“出奇制胜”,对大多数制作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A 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要跳出常规,比如不追求大场面、电脑特技、大牌明星,但要接地气;控制成本不大手大脚,但要拍得讲究,不给人山寨感;用心对待作品,尊重文艺创作规律,避免把电影当“行活”。

  许建海:小成本电影自身的问题在于,必须克服自娱自乐、小众心理的缺点,创作者要全身心研究市场,视角必须客观,不以自己主观为判断标准。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要跳出常规,才有可能与那些豪华作品在市场上竞技。《失恋33天》的启示之一是:所谓的大场面、电脑特技、大牌明星并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接地气则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有些像酒桌上的主人,需要把各位客人的酒都劝好,让大家酒足饭饱心满意足,而不是上来先把自己放倒昏昏睡去,全不管他人的感受。

  小成本电影虽然由于成本限制,不可能大手大脚地铺排,但要珍惜每一分钱的用途,片子可以规模不大,但必须要拍得讲究,不能给人山寨感。质量和资金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全看你如何对待作品,是否用心,千万别把电影当“行活”。

  赵海城:从电影的特性上讲,它有消费属性,会因人而异,也有不变的东西,比如说人看到高兴的事会乐,碰到愤怒的事会嚷嚷,看到可怕的事会害怕,这些都跟人类的文化消费和审美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共性。电影也能总结出很多规律,有可归纳的元素,但任何统计归纳出来的数据都会有它的变量部分。不能因为变量部分去否定常量的存在。同时也不能迷信常量,要考虑变量。BRP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要提倡理性,要把电影投资回到尊重电影产品本身的特性上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尊重产品就是要讲能打动人的故事,内容为王。作为制作人考虑的不仅仅是剧本、导演、演员、档期,还会涉及很多东西。目前成本虚高,不理性和不专业的资本进入,但没有用在提升电影品质上,大家拼的方向又不对,迷信大明星和大成本,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蔡安安:电影产品是艺术作品和商品的结合体。从道理来讲,好的艺术作品也应该获得好的商业回报。但现实中,很多中小成本电影在商业上是失败的,这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中小成本电影商业运作如何成功,许多人都在想办法。有人提出搞喜剧片、悬疑片、惊悚片等所谓“类型片”的办法,无非是想“出奇制胜”。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像《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样获得成功的影片,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题材都是关于年轻人感兴趣的都市话题。他们的成功,与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网络有关。《失恋33天》的宣传利用了网络的功效,而台湾的九把刀本身就是网络作家。市场没有经验可复制,但却有规律可探讨,可遵循。

  王凤麟:要想出精品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但是不能跟风,都市爱情题材《失恋33天》是个案。喜剧、动作和惊悚、悬疑这些类型片市场需求量大。从行业、市场角度来看,复古题材由于炒作过度,投资方已大大减少。我认为要出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子,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成本逆控,要对市场进行预估,有多少观众,进行倒推,设置制作班子;其次,在选题选材方面力争有一些颠覆性,比如历史题材可以虚构一些故事,但是必须对现实有一些隐喻;最后,小成本电影一定要大力压缩成本,要敢于起用新人。

  穆小勇:我们刚刚拍完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跑出一片天》。与大投入、大电影相比,中小成本电影更灵活,所以在选择故事题材上,是可以大胆来选择窄众市场的方向。我们的电影作品都是有制作周期的,我们要预测未来半年或者一年后的大众审美,所以今天看起来是窄众市场的,明天可能就是大众市场。大家可以分析,所有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前期筹备、运作、拍摄的时候都是寂寂无闻的。《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孤岛惊魂》都是这样,对于一个新的题材、新的类型,大家是带着怀疑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我们电影行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但是目前跟风习气特别严重,所以有眼光、有魄力的电影投资者不多。

  焦点三:营销四两拨千斤才能“出位”

  Q 市场运作是电影产业最重要的一环,在新形势下宣传发行工作怎么做越来越考验出品方。除了院线通路之外,小成本电影如何把利益最大化尚缺少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

  A 如今口碑越来越重要。过去通过影响几家,至多几十家媒体就能获得很好效果。今天的媒体环境进入到自媒体的微博(http://weibo.com)时代,碎片化,口碑不好就难以影响潜在观众。宣传和发行属于营销和广告,必须是锦上添花的。

  许建海:《疯狂的石头》和《失恋33天》的成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我一直以为当年的“血馒头”事件对“石头”的成功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滕华涛多年拍电视剧,收视率都很好,使他对观众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对如何摸准观众的脉搏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不论舆论对这两部电影有怎样的说法,但他们的叙事手法和故事的编织,包括台词,都让观众感到了愉悦,与一些“大片”相比,这样的片子看起来更加舒服和会心。这说明,好片子是关键,否则过度营销会适得其反,毕竟微博的口碑效果会迅速放大。

  在市场方面,由于银幕数量还不够多,各院线的特点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市场还暂时很难做到细分。当中国电影院的银幕数量达到2万块以上时,一些小众作品,一些只对某些特定观众群的片子也会有自身的发展空间,但目前还做不到。那么为了拿回投资,为了挣钱,也就必须尊重大众的观影习惯。

  赵海城:口碑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媒体环境与之前大不一样了,过去通过影响几家,至多几十家媒体就能获得很好效果。今天的媒体环境进入到自媒体的微博时代,碎片化,口碑不好就难以影响潜在观众。宣传和发行属于营销和广告,必须是锦上添花的。

  关于利益最大化方面,电影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产品,有当下回报、有长期回报,有看得见的现金回报、也有无形资产回报。一个片子也许票房不好,但是获了大奖,你说它值多少钱?另外,一个电影产品除了知识产权的特点之外,还必须跟上下游的关联产业相结合,有时看上去一部影片没有收益,或者收益比较小,但它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可能很明显,例如其他媒体、房地产、旅游都可能受益其中,所以必须在整个产业环境下看电影的投资和生产回报。很多时候你可能会奇怪,这个片子赔了,为什么投资人还做,可能是回报需求并不是钱。

  王凤麟:好片子一定要有好的营销。现在对于营销工作非常重视,过去很多片子没有钱去做宣传,排上档期,但是营销不到位和票房不好也就下来了。有的大机构像中影、华谊都有自己专业的营销团队,而很多没有营销队伍的制作方也应该找专业的营销团队去做。据我所知,北京这类专营电影营销的公司有20多家。目前市场竞争还是很激励的,我们每年引进的大片几乎都是美国票房靠前的片子,而每年只有52个星期,在银幕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其他方式收回成本非常重要。去年甚至是前年都有片子通过网络渠道收回成本上千万,这比很多影片的票房还要多。要注意对新媒体流媒体的版权售卖,慢慢开始学会分阶段销售,可以每5年售卖一次版权。

  穆小勇:营销确实值得重视,比如我们要在7月上映的《跑出一片天》的营销,我们的做法就是请专业的营销公司过来看片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个点,最好能用8~10个字来概括电影传达的含义,引起与观众的共鸣,然后调动所有的媒体手段,去集中打透这个点,把这个点无障碍地传达到每一个观众,然后感染每一个观众,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传达的观众越多,可能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就越多。当然,观众喜欢什么,今天和明天变化就会很快,需要花很大精力来琢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跟风往往死路一条,最终是要靠创意和个性说话,第一拨看片的人的口碑最重要,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票房。

  创可贴

  缺的是好故事

  一方面电影人拿不到投资,另一方面资金方找不到靠谱的项目。在商言商,电影业存在虚火,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挤进来,给小成本电影带来的并不是福音,融资并不见得变容易,相反制作成本被整体抬高。

  因为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业的从业者的薪水被高估,尤其是名角的片酬上涨过快。在这种情况之下,小成本电影的出路在哪里?

  讲好故事。

  目前行业普遍缺的就是好剧本,就连中影集团副总裁张强都通过微博平台寻找好剧本。作为艺术行业,创意的重要性无须强调。当然决定一部片子能否在商业层面上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前提必须是你要讲好一个故事。

  作为小成本电影的突破点,就应该在题材上、在故事创作方面另辟蹊径,努力发掘和创作出好剧本,如此拿到制作人的钱不会再是问题。

  当然作为一桩生意来考量,还应该注意成本控制,尤其是低成本的投资,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尽可能请到好的主创团队,然而在演员上可以大胆采用新人。不过,即便成本再少也应该拿出一部分作为营销推广的费用。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不通过主动的传播,很难吸引到观众,更不会成为公众话题。

  对于投资人来说,考察片子应不应该投,大都还停留在感觉的基础上。作为理性投资人应该要有数据作为支撑。中影股份联合艾亿新融资本推出的电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统(BRP)正是要帮助电影投资人、制片人量化一部电影的未来收益,帮助电影投资回归理性。

  当然,投资电影获取收益也不能只靠票房,版权运作方面可以多种尝试,网络版权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加大相关产品的开发,如再出图书、小玩具等。

  不过,在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许建海看来,小成本电影要想成功进入市场,关键还在于各方要建立起对小成本电影的包容态度,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环节都应该加大力度支持,院线可以开专厅,增加小成本电影的上映机会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