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林聪彝故居墙壁上獬豸“活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讯(记者 刘云鹏/文 刘兴/图)林聪彝故居墙壁上的“獬豸”竟然“活”过来了!这样奇妙的效果可不是神话,它出自文保画师的生花妙笔,经过15道工序精心打造而成。

  昨日,国家文物局率专家团对福州三坊七巷四大院落(水榭戏台、林聪彝故居、小黄楼、二梅书屋)的彩绘进行验收,同时进行的还有对林聪彝故居、小黄楼、二梅书屋三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修复工程的验收。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已对四处院落的壁画进行保护、修复。目前三坊七巷的彩绘工程已进行到第3期,计划对13处古建筑的400余平方米壁画进行修复,其中还包含作为中国首家社区博物馆主展示区的刘家大院。

  “獬豸”方案据林家后人敲定

  据承担彩绘工程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修复研究部主任杨秋颖介绍,林聪彝故居正座一进院天井在明代是大理寺的衙署。因为“獬豸”长角,能够角顶恶人,古人常常把它们绘在衙署公堂的墙上,象征法律和公正。

  由于年深日久,这面墙当时已斑驳脱落。2008年启动墙面修复后,文保人员在无可参照的情况下幸运地找到了林聪彝的第四代后人,当时已89岁高龄的林桢墉老先生。

  凭借记忆,老先生列出了林家“獬豸”的几大元素:暗红色身体、牛蹄、鳞甲、翘尾、腾空姿势……

  拿起一张格子纸,老先生顺手勾勒出记忆中“獬豸”的轮廓。画师根据这张草图再做进一步润饰,并在林老先生的指导下不断改进。交了三四稿,才敲定最后的方案。

  图案经多次推敲确定后,绘画颜料也不能含糊。工作人员根据墙面残存的暗红色痕迹,反复试验后以朱砂和铁粉调配在一起,最后才呈现出如今的效果。

  如果盯着这幅画多瞧上一会儿,墙壁上“獬豸”的身体会慢慢“鼓起来”,仿佛活了。而这样的神来之笔整整沉淀了15道繁琐的工序,需要花费画师大量的心血。

  部分壁画借鉴漳州风俗画画法

  林聪彝故居正座一进院最早是明代大理寺衙署,小黄楼的主人则是著作等身的梁章钜,这两处不同院落空缺的匾额、墙裙绘上什么图案合适?据西安文保中心总工程师白崇斌介绍,壁画复原并非随意为之,它有根据、有出处,以不同的院落功能、不同的主人身份来确定复原壁画的内容。

  在林聪彝故居正座一进院的墙裙上,文保人员以明成化年间的戏曲版画为蓝本,依次绘上包公一生的事迹,与“獬豸”及衙署公堂相呼应。而故居中落后花厅属于林家的生活场所,这里的墙裙图案包含了“商山四皓”、“圯桥进履”等文学典故,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人趣味。小黄楼的壁画则带有更多吉祥的含义。二进院落的匾额为“郭子仪拜寿”,传达了美好祝愿。

  据“獬豸”的“锻造者”,做了25年壁画师的刘印权介绍,在前期调研中,文保人员走遍了福州周边县市,准备了大量有益素材。其中,有些壁画还借鉴了漳州风俗画的画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