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连城上百名网友“给力”支持环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 洪冷冷 见习记者 陈聪文 文/图

  经过100多公里奔波,昨日“学习长汀精神,建设青春家园”的旗帜,从永定传递至连城、从南靖抵达华安。昨日上午,接力仪式分别在连城一中和华安电影院广场举行,两地共近700名青少年参加了仪式。

  在连城的活动现场,摆放着水土流失治理宣传板,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围观。会场上有近500名青少年在题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响应“学习长汀经验”的号召,随后他们来到了宣和乡举行植树活动。

  其中,一支100多人的队伍特别引人注意,他们是连城“网友协会”的会员。据该协会的会长罗传健说,这些网友来自各行各业,都热衷于慈善公益活动和宣传环保。“我们还有自己的种植基地,想通过协会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和能力,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连城县水保办的吴主任认为,由于财政资金等因素,相关部门很难做到全力投入到环境的治理中,只有鼓励发动最基层的青年参与全民行动,长期下来,才能持续有效建设好生态环境。

  同时,在另一个活动会场——华安,青少年们从领导们的手中接过盆栽,参加了“相约春天共植希望”花卉领养志愿活动。现场还发放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宣传材料,华丰中学的同学们还参加了签字活动。

  现场的一名老师表示,领到的这些花准备带到班级里去,让全班的同学合力去照顾,让他们从中产生爱护花草、保护生态的意识。

  人物典型

  罗树宁:

  将人工林变成“绿色银行”

  取之于林 还之于林

  种树,但不种果树,又不能过度砍伐,单靠植树造林能赚钱吗?连城的罗树宁说,能,只要把人工林发展成“银行”,“取款”的时候还要“存款”,取之于林,还之于林。

  罗树宁今年36岁,出生于连城县莒溪镇莒市村,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之后,1999年开始创业,并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从出门求学到工作,一直在外拼搏。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树宁听说家乡连城的人工林面积达50万余亩,全县木材加工企业有300多家,但绝大部分是简单的加工业,资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益低。

  能不能从这里找到创业的项目呢?于是,他开始了策划和调查。调查中,罗树宁发现,山上的人工林树木生长有个规律:刚开始种的树苗都比较密集,若稀疏便不能成林,待树苗逐渐长大后,需砍掉部分树,以便腾出空间,让其他树木长得更加粗壮。被砍下来的树木就是所谓的“间伐材”。这些“间伐材”利用率极低,甚至很多都被遗弃在山上。

  这些“间伐材”是否可以被利用起来呢?为了解开这个题,罗树宁奔波于国内几十个城市,甚至还到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行考察、了解市场。他发现,环保型木制品在国外供不应求。

  “淘金”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从宠物屋这个项目做起,并于2003年回到连城成立了木制品厂。

  “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我做品牌酒代理那么成功,为什么要转行到这个冷门的行业,而且“砍”树在大多数人心里印象是不好的。我也在一直琢磨如何改变这传统的观念,让别人看到种树不是单纯的义务劳动。”罗树宁说。

  此后,罗树宁成立了自己的林业基地,一是可以改变目前荒山的生态环境,开始植树造林,二来也可以增加生产自己产品所需要的木材。去年,他就在荒山种植了2000多亩树木,今后还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水土流失的治理,若是按照老套的办法,根本无法彻底治理好,只有把生态和发展相结合,林业产业才可能持续发展,其实造林也可以大有作为的。”他说,有的地方在山上发展果树产业,把养殖和造林相结合等等,每个地方都应该因地制宜。

  而罗树宁模式就是“取之于林,还之于林”,边砍伐边种树,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目前罗树宁的产品,主要材料为杉木人工林、主伐材(在一片山林按照一定比例砍掉的树木,并及时种回去)、间伐材。

  “看到现在青山绿水又慢慢重现了,心里很高兴,今后除了发展自身产品外,还将加大力度对当地的生态进行建设,我们现在新开拓的人工林,都是在荒山和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山地,虽然见效慢,就当为以后进行投资吧。”

  生态名片

  连城是福建2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2000-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900多万元,治理9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15.74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3条。通过治理,项目区治理度达78%,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吨以下,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林地质量和生长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华安近年来对茶叶市场看好,群众种茶热情高涨,但由于过度开垦,茶园表面又无其他植被覆盖,每逢下雨,泥土都被冲入小溪,造成河道堵塞。几年来,华安县不断推进茶园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实现经济生态双收益。

  其中,华安县仙都镇是个典型,它地处华安县东北部,温水溪小流域贯穿全镇,总长15公里。该流域流经的两岸山坡,大都被当地村民开垦为茶园。为了处理好水土流失治理和保护茶农利益之间的矛盾,有关部门首先从温水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出发,以小流域为单元,流失斑为对象,对水土流失区实施茶园梯田改造;其次,坡改梯茶园配套机耕道和排水沟;最后,进行山体绿化工程,通过山头植树绿化,茶园套种树木的方式造林。

  自造林以来,该镇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完成山上造林或劈草抚育1.6万亩,极大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茶叶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实现当地经济生态双收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