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迎合观众的另类武侠风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4 04:00 来源: 信息时报

  《倭寇的踪迹》的首周票房,只有23万元,平均每场观众只有三个人,这不是导演徐浩峰的失败,这是中国电影观众的失败。本片的宣传是不够,本片的尝试也有很多问题,然而观众就是不去看,对于新导演、新尝试连看看的兴趣都不大。一方面说老油条们江郎才尽,一方面对于新派风格不屑一顾。这再一次说明,中国电影的观众很是叶公好龙,即便你去批判徐浩峰,也不能绝大多数都下载或在线吧。

  在《倭寇的踪迹》看之前,徐浩峰的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习武者和作家,他所著的《道士下山》、《大日坛城》、《逝去的武林》、《国术馆》、《大成若缺》等书,主要都是对民国武林的摹写。徐浩峰在武侠、功夫、江湖的世界中自得其乐,《大日坛城》更与密宗、围棋、武林等杂糅,也担任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的顾问和编剧。

  徐浩峰果然没有让于承惠饰演的裘冬月、宋洋饰演的梁痕录去不必要的搏杀,不动如山,出招即结束。高手过招,只需一招,这一招在乎武道、身法、形意与技击的完成度,绝大多数武侠片都以连绵不断的见招拆招来迎合观众,这也是戏剧舞台化的窠臼。最后决战之时,于承惠与宋洋的对峙,眼、行、法,出招之前,移形换位的步法,告诉观众这才是最真实的高手过招,而其他围观的四大门高手,也都紧盯、共振,所有在场人员都欢欣,参与感极强。

  当然,过多的、偏执的历史感、真实的武学常识等信息量,确实挺考验观众的理解能力,几个怪姓的使用也稍微有点卖弄之嫌,但是其古意盎然,更把中国门阀制度背后的种种隐秘都揭示出来,就算卖弄,也卖弄得令人饶有兴致。徐浩峰个人的想法,显然抑制了《倭寇的踪迹》最终成为一部通俗的商业武侠电影的可能性,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叙事节奏,都与被香港武侠电影、电视剧惯坏的观众的习惯相悖,舞蹈化、无重力式打斗宠坏了观众,现在他们彻底不接受徐浩峰给出的新方案,据说这种看似笨拙、直接的搏击,才真实。

  《倭寇的踪迹》,显然不太迎合观众。在武打场面上,貌似教学片。《倭寇的踪迹》中的高手也是不屑于缠斗,两人相争,更多在于意念,医学博士宋明这么说:“互相观察良久,走一个套路,力道过一遍身体,然后出击,高下立见。”记得徐浩峰曾坦然告诉观众,本片中近乎抽离、疏离的怪诞表演,不是为了准确完成某个场景或叙事,而是在一个既定的场景安排里,让演员缓慢、错开、有些卡的发挥,实现一种不流畅的“尴尬”效果。徐浩峰对武术和武侠片的不同理解,是《倭寇的踪迹》对传统的破格。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