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蔬菜产业的绿色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10:18 来源: 商务部网站![MSN财经](http://stimgcn1.s-msn.com/portal/health/content_v2/buffer.jpg)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伏立群) 当下,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日渐增强,绿色消费观念日趋成熟,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绿色种植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海县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蔬菜种植的绿色之路,成为了全市争先效仿的模本。通过扩大蔬菜标准园的建设,通海县不仅要成为全市蔬菜的主阵地,更要成为全省蔬菜绿色种植的新标杆。
“六统一”保证蔬菜绿色安全
沿通海县湖滨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路边5公里范围内绿油油的菜地,不少菜农正在采摘白菜、芹菜。这里就是按照农业部《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要求,由通海县农业局、通海县经作站等共同创建的蔬菜标准园,也是通海县最大的安全、放心蔬菜基地。
蔬菜标准园位于杞麓湖湖滨带,满眼苍翠的菜地里,安装有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无害化防治设施,并全部配套有多喷头机动喷雾器。县经作站站长李青云说:“园区实现了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六统一’管理,广泛使用黄板、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投入及生产都建立了详细档案。通过标准园创建,实现规范化管理,达到保证蔬菜质量安全的目的。”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建设沤肥池是一个减污染降成本的好办法。目前,大树村1042户农户共建设沤肥池1050口。同时,村里还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有效降低农作物虫害度,减少农药施用量。据测算,目前全村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其中仅化肥一项平均每亩土地每年节约生产成本600元以上。
现代科技助推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大树村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面积1046.5亩,种植农户337户。基地实现田园化和100%水利化,建立蔬菜生产档案,产地经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产品质量可追溯;基地按照《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种植,坚持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避免不合格蔬菜流通上市;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48盏、黄板3.5万张、性诱剂10500套,信息素诱捕器2000套,减少农药用量43%;基地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田间建成有机肥发酵池1059口,年还田有机肥6354吨,亩年均减少化肥施用量120公斤。基地年种植蔬菜四茬,平均每茬亩产4吨、亩产值达1.92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种植农户户均纯收入37200元.
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达29.8万亩(含复种),总产10.2亿公斤、产值12.5亿元,农民人均种菜毛收入5200元。现通海已成为滇中地区蔬菜生产和加工流通中心,全县共有73座冷库、373个库房,2011年累计加工外销蔬菜15.8亿公斤,产值19.2亿元。主要销往广州、上海、兰州等13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和泰国、越南、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以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1.37亿美元,并带动建材、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产值3.6亿元。
蔬菜标准示范园力争升级为“示范区”
通海为何选择了蔬菜标准园建设呢?这是通海蔬菜产业打破瓶颈,谋求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海蔬菜95%的都是外销,不少还出口国外。”通海县农业局一负责人介绍,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通海蔬菜面临更多的挑战,遭遇了那些以设置技术性贸易障碍为特征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出口的困难,这是限制通海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现实因素。而在国内,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已日趋成熟,对蔬菜需求出现多样化、高档化、新鲜化的趋势,这也要求蔬菜产业的结构向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
“正是上述两个原因,要求通海在蔬菜的生产中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 这一负责人表示,在蔬菜标准园的建设中,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在化肥使用上,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在管理上加大了科技含量,推广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以及喷灌节水等先进技术。
“通海蔬菜标准园是全市发展蔬菜种植的典范,曾受到省里的表扬,相关领导还提议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把蔬菜标准示范园发展成为蔬菜标准示范区,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上万亩,进一步提高通海蔬菜标准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玉溪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的杨站长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走出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园区化、市场化、高效化“六条路子”,使通海县不仅成为全市蔬菜的主阵地,更是全省蔬菜种植的标杆。让蔬菜产业成为转变全乡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黄金产业和品牌产业。 编辑:吴坤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