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年,如何做到1/5的人口脱贫致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00:17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四任书记、五任县长,为何能“齐唱一个调”?
临城核桃:一个国家贫困县的出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河北报道
年前,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临城县李家韩村的村民一口气买了15辆小汽车。加上小面包、小货车,全村400户人家,已经有100多辆车了。
李家韩村,曾经是临城县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如今则成了这个县脱贫最快的样本。
李胜才是这个村的村支书。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全村1/3的人靠育核桃苗脱贫致富了。以他为例,承包了30多亩地育核桃苗,周期是两年,每亩净利润10000元,大约能赚30多万块。
事实上,该县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约3万多人,像李胜才一样,直接从事薄皮核桃的种植和生产,从而脱贫致富。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沿着太行山区从西向东,地势由高向低呈阶梯状分布。丘陵山区占去了该县总面积的85%,荒岗薄地多,土地产出率低,农民贫困。
脱贫,是临城县主政者最重要的任务。经过四任书记、五任县长的积极推动之后,临城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种植面积高达 13.8万亩,年产1万吨,年产值4.3亿元。
这是一条经历了市场选择,并经政府积极推动的脱贫路径。
核桃之乡诞生记
临城县的核桃产业是从1999年几位邮电局职工承包荒地开始的。起初,在一片荒岗乱石之下,他们也曾为种植何种作物而颇犯踌躇。后请来专家详细调研分析之后,决定种植薄皮核桃。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下称“绿岭公司”)总经理王秀江,就是那几位邮电局职工中的一员。当年他们一起在荒岗上拓荒、开沟、换土,成立了绿岭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临城县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并拥有全国第一条最完整的核桃产业生产线。
“核桃全身都是宝,核桃壳可以做活性炭,核桃仁可以做核桃露,提炼完核桃油还可以再做核桃粉……”临城县常务副县长周宝战介绍说,核桃的产业链相当长,因此被当地政府扶持为农业的主导产业。
这些年来,绿岭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当地政府不遗余力支持的结果。一方面减免税费,另一方面,财政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深加工。
“2007年开始摸索这个路子,谁要搞深加工贷款买设备,财政就给予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大户买好设备,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这样,农民的核桃就不愁销路了。”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扶持龙头企业不单单是让它收购农民的核桃,关键是树立品牌,大树底下好乘凉,把大树做大,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宋向党说,“而且,龙头企业必须反哺农民。”他们曾经专门为此出过文件,例如,必须要给农民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要给农民优先供应优质的苗子。“有这么一个内部的制约机制,才能给它钱。”
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民也纷纷成为了产业链条上的受益者。
不只是李家韩村,距离县城4公里的乔家庄,也成为了“核桃种植明星村”。乔家庄的村民乔成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种了15亩核桃,第3年每亩的收入已经达到2000元左右。第5年进入盛果期之后,还有一倍的增产空间。“种庄稼,又累又费力,每亩仅1000元收入。”而且,种核桃并不影响她在地上继续种花生等其他作物。
另一村民乔力贞主要种植苗木,他育苗20多亩,周期两年,每亩收入10000多元。“而且,不愁卖。”他乐不可支,“数钞票的时候最开心了。”
在乔家庄,一共有52户村民一起成立了“绿康” 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在荒岗上开辟了1500亩地,种上了薄皮核桃。合作社对1500亩核桃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采摘以及统一销售。
张永章是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他向每一个外来的客人发放合作社的简介,“热烈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洽谈合作业务! ”张永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正在筹备注册一个“绿康”商标,成立自己的核桃品牌。因为他们发现,“有品牌比没品牌的贵多了”。
“绿康” 合作社的部分核桃也以20元每斤的价格卖给了绿岭公司,但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乔二民觉得,这个价格不太合理,“绿岭20块钱从我们手里收走,卖出去却高达50多块钱。”“绿康”的核桃卖给别人是22元,在30多块钱的差价当中,乔二民他们曾要求绿岭让利2块钱出来,“但绿岭公司不肯”。
乔二民很不满意,他认为,龙头企业拿到了政府给的很多政策和补贴,他们有责任多反哺一些给农户,而不是强势占有高利润。现在,他们也准备树品牌了,“品牌打出来,合作社经营好了,每亩可以收成8000元。但一定要管理好,产量才稳定。”
事实上,政府也在做平衡。这些年,他们一直把各口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几乎都向核桃产业倾斜。以2011年为例,整合退耕还林和绿化补贴等各项财政资金用于薄皮核桃产业的就有700万。
“两头补,企业那一头补深加工,老百姓这一头补苗子。”宋向党强调,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兼顾公平。
他们对农户采取的补助政策是:种植面积百亩以上的,每株核桃苗补贴3.5元,50亩以上的,每嫁接成功一株树补贴0.5元到1元。这样也发展起来了一批种植大户。
宋向党说,他们的用意也是鼓励合作社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核桃的品质,使它具有市场竞争力。“农民可以根据价格高低,选择卖给这个企业或不卖给这个企业。但前提是,产品要有竞争优势。”
“我们也在探索,合作社如何才能和龙头企业平起平坐来议价。”在他看来,应当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这种组织的背后,政府必须给它注入内生的基因来提高免疫力,这种基因包括人才、技术和资金。政府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
这些年来,宋向党他们一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试图探索一些好的模式。“市场选择,政府推动。两者紧密结合,这非常重要。”这是他在推进临城薄皮核桃产业化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至此,临城已经形成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在这条产业链上,农民可以育苗、种植,可以运输倒卖,还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剪枝管理服务。“政府的责任一方面是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农民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在链条上赚钱。每个环节各算各的账,进行市场化选择。”
县科技局局长张占群说,目前他们还没有对手。“但只有永远处于产业链的前端,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年,他们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决不是抓几个农产品,而是把整个链条完整起来。
短短10年,核桃产业成为临城第一富民产业,已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称号,并迅速在全国占据重要席位,创出了一条产业化模式。
领导要耐得住寂寞
1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县的领导而言,却又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其间,临城县经历了四任书记、五任县长。
在很多地方,“一任班子一个号,一个领导一个调”的情况并非鲜见。令人感佩的是, 10多年来,临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核桃产业的思路一直没变。
“说实在的,核桃产业起来后,农民腰包鼓了,但财政上并没多少进账。如果是单纯追求税收增长,追求短期内的政绩,农业产业化项目,不是好选择。”宋向党说,“搞农业产业化,还真得放弃急于求成,耐得住寂寞。”
记者在临城还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河北新任省委书记张庆黎到临城考察,问担任了5年县长和书记职务的宋向党有何体会时,宋向党的回答是:“责任。”
走在临城的县城和乡村,记者强烈感受到了“坚持长远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富裕群众”的施政理念。以前,这里劈山开矿,山上到处是“瘌痢头”。如今,满山遍野,绿树掩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5%,比10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树上结核桃,树间种苜蓿,树下养柴鸡,树旁建沼池,”一幅田园好风景,吸引了远近观光客。绿岭公司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闫家庄、南沟被评为省级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人均一亩核桃树,不到五年就致富。”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预计达到15万亩,2015年达到22万亩。届时,年产量可达3万吨,产值12亿元,项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多元。
临城核桃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太行山18县农民的致富激情。眼下,河北邢台市筹措1亿元规划建设的太行山百里百万亩薄皮核桃产业带正悄然崛起。
核桃,只是个开始
在国家最新一轮的扶贫中,临城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发展经济、增加百姓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还要注重公平,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味、有品位。
“在山区,每年4月,果树开花了,但一个倒春寒进来,全部冻死,老百姓颗粒未收的情况并不罕见。”宋向党坦言,让这些山区的农民脱贫,找到一条在家乡的土地上稳定致富的好路子,是他们夜不能寐、苦苦破解的课题。“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很少,主要是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长期贫困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工资性收入不高、经营性收入也不高。”在宋向党看来,农民要增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但很困难,关键是要找准适合的主导产业,像核桃产业那样。”
当然,一个县域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于某一个具体的产业,“从政府的角度讲,应该是统筹发展,但统筹当中应有重点”。
靠核桃发家的企业家左宗英说,如今他已经在自己核桃基地办起了农家乐,让游客品尝一下自己亲手采摘的草莓、苹果、石榴、核桃,再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屋,又成了他的一笔新的可观收入。
核桃产业在临城的成功给了该县更多的启迪。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回归自然,寻追田园风光的要求越来越强。拓展一产的功能,发展泛旅游产业,目前已成为临城县委、县政府在农民增收致富上主打的发展战略。
有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薄皮核桃之乡等七“国”临城之称的小县域,目前正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延伸一产的产业链条,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围绕旅游转,在农业产业之外,泛旅游产业又成为他们平衡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县域虽小,可这里并没有“内陆心态”。
采访结束时,宋向党告诉记者,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只是他们实现民富县强的第一步,使群众生活物质富足、精神充实,才是他们的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