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常识的实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0:5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汪晓波
供职于《中国新闻周刊》的章文先生最近出版了新著《民主不是说着玩的》。此书问世后,各方反馈很是热闹。法学界元老级前辈江平先生夸奖说,书名取得不错。
我为章文高兴。十多年前,我们曾在一起度过三年的研究生时光,在一个宿舍里争辩过各种时事议题,有时候意见不尽一致,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那还是很青春的岁月,还是一个好胜的年纪,现在想来,往事似乎就在眼前。透过他的这本书可以看出,这十多年来,章文经过多个新闻媒体岗位的磨炼,文笔越来越老辣,思想越来越成熟。
讨论民主的文章与著作,近几年来国内出了不少。其中,有一篇文章和一本图书令我记忆尤其深刻:一是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先生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二是学者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二人的文字传播面很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诉求。
《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仅有短短1900多字,却引发了舆论热议,反响之大,估计俞先生自己也始料未及。《民主的细节》透过美国政治现实的观察,对民主、自由、制衡等政治学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颇有水准。比较而言,《民主不是说着玩的》一看便知是出自新闻人之手,观察评述的对象则为今天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阅读章文此书,我最直接的印象是两个字——“常识”。这是一本随笔与时评集,围绕着近几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展开议论,也偶尔涉及国际时事议题。作者洋洋洒洒,指点江山,无非在陈说一个个的常识。其所思所虑并不是学术型的深奥研究,读来却同样令人很有触动,在沉重之余,又对国家的未来深有期盼。
对常识的言说绝不等于浅薄。很多事情,道理并不高深,内在学理并不复杂,这个时候,回到常识、尊重常识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今天的中国,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转型阶段,处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不断演进的阶段,处于越来越明显的“后喻时代”,种种社会矛盾与生态问题,相当醒目。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需要回到常识,尊重常识。
诚然,当代中国的国情确实有相当的复杂性,不是某一个药方就能包治百病。但很明显,今天整个社会的共识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事实上,未来需要攻坚的阶段性目标已很清晰,均属于常识层面,什么样的力量在阻碍着改革的步伐,也都很明确。只要尊重常识,实践常识,日拱一卒,就会有所成,关键在于坚持改良的决心与勇气。
读章文的文字,我更欣赏的是他为文的态度。他坚持负责任的言说,而非图一时嘴上快活。作者的这本书中,对于时弊确有不少尖锐的批评,但这些批评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之上,建立在对这个社会的热爱之上,而非随意地指责与谩骂,读来往往觉得很中肯,给人以启发。
看得出,本书作者在吁求提升民主政治文明之外,对法治精神也是格外推崇的。“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状况,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水准,影响着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与公正指数。坦率而言,中国的法治进步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到了瓶颈阶段,这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于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意义毋庸置疑。没有制度的改良与进步,再美好的法治理想,也很有可能耽于空想。而众所周知的是,“浅”层面的改革相对顺利,“深”层次的改革却相当不易,这也正是令人担忧之处。在这些方面,作者笔下用力颇多,对于轰动一时的“重庆打黑”事件、昔日“首富”黄光裕与权力的勾兑,以及不少所谓“被精神病”案例的出现等,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章文的文字里,谈及的仍只是民主的方向与理想,他并没有给出未来中国政治文明进步所需的更具操作意义的设想。或许,这也是一个勉为其难的要求。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如何演进,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一个热爱这个国家,愿意陪伴和祝福这片土地的人们,都应该执着地寻求共识,拒绝撕裂,都应该对改革的道路本身,抱有更深的期许。这注定是一条渐进的改良之路,也非常需要智慧去处理可能碰到的各样的难题。无论如何,常识的实践尤为关键。没有实践,再多的言说也只能陷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