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普京当选后要扩大民主基础 继续私有化改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18: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普京既强调巩固政治体制,也表示要扩大民主基础,继续私有化改革。他还宣布将投入1700亿美元用来改善民生,但这笔巨额资金尚不明来源

  文/张君荣

  从1月16日开始一个月之内,普京连发7篇施政纲领,从民生、经济到国防、外交,都展现了俄罗斯的雄心壮志。

  “普京感觉到有必要向精英分子解释他的政策。2004年总统竞选的时候,则根本没有这个环节。这些文章同时也是对总统辩论环节的代替,因为普京拒绝进行总统辩论。”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特列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去意识形态和私有化

  这连续7篇竞选纲领文章并不是发表在同一家报纸上,而是分别发表在《消息报》《独立报》《商业日报》《生意人报》《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日报》《莫斯科新闻报》7家不同的报纸。

  很明显普京想要向各家报纸所代表的受众传达改革意图。俄罗斯严肃报纸发行量都很小,最高仅10万份左右。特列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普京通过谨慎地选择发声口,试图迎合所有重要的精英群体。”

  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普京一贯强调的俄罗斯社会要“去意识形态化”。反映政府声音的报纸主要是《俄罗斯报》,《独立报》则被认为主要面向自由派。普京反复强调,俄罗斯现在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政府也没有控制媒体。

  “赢得总统选举还不够,普京需要的是改革。”如果不满足觉醒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普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特列宁认为,“为了做出应对,在政治改革方面,普京可能会委派新人,如普罗霍洛夫(亿万富豪,本次选举的参选人),或者重新启用其他人,如库德林(俄罗斯前副总理),进行温和的经济转轨,并允许媒体自由。”

  从数据上看,俄罗斯经济其实很好:普京当总统和总理时期,居民收入一直都高于GDP的增长,这才出现了大量的中产阶级;失业率才6%左右;2011年经济增长4.2%~4.5%,这在西方八国集团是最高的。

  然而,普京在2000年到2008年担任总统时,改变了叶利钦时代的私有化进程,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建设。这带来了很多弊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最近,普京在竞选纲领中强调,要重视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但事实上,启动私有化进程,是梅德韦杰夫一直在做的事。俄罗斯去年加入了WTO,这让俄罗斯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显得更加紧迫。

  “完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普京将来经济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左凤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放低小党派的注册门槛

  

  俄罗斯法律明令禁止境外资金资助的NGO干涉国家政治进程。“如果是进行学术活动或者参与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这些组织完全合法。但千万不要影响政治进程。”左凤荣说。

  2011年年底开始的抗议,让普京开始考虑放低小党派的注册门槛。

  而事实上,普京每年都会参加“瓦尔代国际俱乐部”会议,同来自国内、外的反对派领袖及专家、学者交流。

  “瓦尔代国际俱乐部”是2004年9月,由俄罗斯新闻社、外交与国防委员会、《莫斯科时报》等机构发起的组织。俄罗斯的主要反对派如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等,精英知识分子、政界高层,以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俄罗斯问题专家都会参加这个会议。每年,会议都会设定一个议题,这个议题会与俄罗斯发展紧密相关。2010年议题是关于俄罗斯的现代化,而2011年的议题则着眼于大选后的俄罗斯走向。

  曾于2010年、2011年参与“瓦尔代国际俱乐部”年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邢广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9月份的那次会议,与会学者参与讨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几种可能性发展。纽约大学的学者代表向普京提出‘停滞’的观点,普京当场表示不能接受。”

  尽管不能接受西方学者对俄罗斯威权体制的批评,也不能接受对他们俄罗斯“颜色革命”“停滞”预测的说法,普京仍然会与各国专家进行3个多小时的交流。交流以会餐形式的圆桌会议进行。

  不仅如此,普京已经在竞选纲领中表示,互联网不能进行监控,要让每个公民都感受到被尊重,都能参与立法建议。他还推动建立了社会院,把各方面人士都召集起来。

  然而,这么“求贤若渴”的普京却仍然在2011年年底遭到了空前的反对。

  “如果这次让梅德韦杰夫竞选连任的话,普京未必会遭到这么大规模的反对。普京明智的做法,是担任总统后向总理放权。并且,2018年就不要再竞选连任了。”左凤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普京胜选后会发生什么,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普京自己。普京既强调“巩固政治体制”,也表示要“扩大民主基础”。普京还表示,将投入1700亿美元用来改善民生,但这笔巨额资金尚不明来源。占据GDP四成的公共支出对于这个只有中等收入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