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港口建设应立法约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1:0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李慧敏

  访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侨联主席沈丽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侨联主席沈丽荣近些年一直关注环渤海海洋生态、港口建设以及港口资源整合等问题。早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她便提出《关于加紧对渤海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而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沈丽荣的建议标题为《警惕港口产能过剩,关于整合环渤海口岸资源严控港口重复建设的建议》。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对于环渤海的环境生态以及港口发展你一直有深切的关注,为什么把关注点定位在环渤海领域?

  沈丽荣: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域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大陆岸线总长2668公里。同时,渤海又一直是我国四大海区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区。2007年,在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的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四大海区之首。有专家预言: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治理,再过10年,渤海就将成为臭海、死海。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有责任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经营报》:近年,全国填海建港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环渤海港口建设呈现怎样的状态?

  沈丽荣:环渤海区域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山东青岛,河北、辽宁、山东、天津三省一市共有16个港口城市。岸线港口密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小港口码头约80个,平均65公里就有一个。

  根据国土资源部遥感调查数据显示,1970年环渤海岸线总长度为5399公里,2000年为5139公里,总长度比1970年减少260公里。

  《中国经营报》:临海城市“以港兴市”,加快、加大港口建设,导致港口建设重复和恶性竞争,这些现象可能会对沿海经济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沈丽荣: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在繁荣口岸城市经济、拉动腹地经济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潜在问题。

  首先,港口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一些中小城镇,甚至是村级政府也加入建港行列,无规模、无效益、无前景的小型港口遍地开花。目前,环渤海港口已经存在货量不足、港口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有的港口闲置资产已经高达86.3%。

  其次,港口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功能同构化倾向严重和结构性能力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环渤海区域港口整体功能过剩;一方面,港口的结构性能力不足,某些货种没有畅通的物流渠道,口岸吞吐能力等滞后于市场需求。

  第三,港口建设对岸线自然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中国经营报》:针对当前港口产能过剩现象,你认为应如何整合环渤海口岸资源,严控港口重复建设?

  沈丽荣:对这个问题我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区域性港口布局,科学整合现存港口资源。建议环渤海三省一市建立区域性港口联盟,建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各地方政府参与的协调机构和联席办公机制,认真研究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及大物流体系建设,规避和减少由于港口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度扩张带来的恶性竞争,形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第二,坚决停批小型港口建设。逐渐淘汰那些分散的、远离主航道、不具备大型船舶停靠能力、航期不稳定的小型港口。建议坚决停批建立在农渔经济区、不具备规模的小型港口建设。

  第三,立法约束港口建设,确保港口建设与物流量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同步。

  《中国经营报》:今年全国两会,你重点关注的是哪方面?

  沈丽荣:今年我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与渤海水域相关的问题。

  老铁山水道扼守渤海的咽喉,是进出环渤海各港口大型船舶的必经之路。该水域风大、浪高、流急、雾多,可供商(客)船通行的水域宽度只有5.5海里。随着近年来以老铁山水道为主要航道渤海湾港口越来越多,码头吨位越来越大,航运需求日益增长,VLCC等超大型船舶也开始大量通过老铁山水道,老铁山水道拥堵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拓宽老铁山水道的刚性需求日益显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