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访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甘肃总动员40万干部下基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01:3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马纪朝

  [ 1000多万贫困户要脱贫,没有超常规、大力度、持续性的政策措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都在调研,最后形成了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理念,省市县乡四级机关部门、单位、干部走下去,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40多万特困户实行全覆盖 ]

  于2011年12月由安徽省省长调任甘肃省委书记的王三运,曾因谋划皖江经济开发区而使安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桥头堡。“项目多得不得了,还要精选。”

  如今,面临同样的产业转移大潮,王三运又将如何谋划甘肃的转型跨越?曾经的“后进生”甘肃,将如何快速化蝶而飞?

  3月10日,王三运就任甘肃省委书记3个月后,于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目前,甘肃省正在制定一个“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王三运:从产业结构来讲,甘肃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偏重型产业占相当大比例,必须跨越。

  全方位转型,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但甘肃经济总量太小,如果没有跨越,也就没有速度,转型就会在一个小盘子里转。所以,需要在转型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步伐,把转型、跨越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记者:国内外很多资金都在寻找机会,甘肃会在哪些产业领域吸引它们?

  王三运:由于甘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排在全国倒数第一,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现实。

  由于甘肃开放度确实有限——每年才80多亿美元,因此,靠进出口拉动甘肃发展也不现实。

  最现实的是什么呢?投资拉动,仍然是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项目;一是产业发展项目;一是民生工程项目。

  从基础设施来讲,很多网友提到希望能够尽快坐上动车。实际上这也跟中央对甘肃的要求一致。最近,我们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就甘肃“十二五”期间一些重要项目进行了进一步衔接。“十二五”期间,甘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有一个大发展。比如,从兰州到重庆的兰渝铁路已经在建;下一步从兰州到成都,从兰州到新疆,以及到青海的几条铁路都在规划中。

  关于公路建设,我们的高速公路以后要连接九寨沟。虽然我们还有四个市没有通高速公路,但国家和交通运输部各方面都很支持,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想办法使我们的高速公路路网尽快形成。另外,还要不断改造县乡省道公路。

  “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我们的一个主攻方向,也是投资拉动的一个主攻方向。

  再者就是产业发展项目。国务院去年专门就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了一个量身定做的29号政策性文件,几十条含金量都很高,其中讲到产业项目,给我们的几大定位是,要把甘肃打造成新能源基地、新材料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这些都是甘肃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同时我们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它不是原有意义上的扩张,是一种转型升级,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我们又是中药材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包括风能、装备制造产业会跟进。另外,在陇东发现了油田,又发现了一个煤田。可以把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开发产业链拉长。

  记者:甘肃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有什么竞争优势?

  王三运:在安徽时,专门谋划了皖江经济带。实际上,长江在安徽这一段是市场要素、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把资源整合起来,目的是让它能够吸引外部眼球,形成集聚产业平台,后来通过积极争取、谋划,得到国家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出现明显的抢滩效应、井喷效应。

  甘肃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很好的平台。首先,从市场条件上讲,甘肃与六七个省接壤,市场半径很好。第二,欠发达但有市场空间。第三,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便宜、电价便宜,还有若干的政策叠加。

  某些方面比安徽更为优惠有利。我们也要借助类似安徽的理念和经验,打造一个新平台。国家层面现在基本同意再搞一个兰州新区,作为集聚产业的平台和载体。这个平台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吸附效应,形成产业集聚。

  记者:中西部正迎来产业转移高潮。对甘肃而言,可能会同时承接一些落后产能。甘肃该如何避免落后产能,又该如何谋划整体产业布局?

  王三运:要注意、防止简单承接产业转移导致的环境破坏、污染和低水平重复。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设置了三道重要门槛: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引进每一个项目,如果不符合国家产业目录、产业政策我们不要,宁可慢一点;第二,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把好环保关,不管任何项目,达不到国家相关环保标准和要求,不让它开工,也不让它进来;第三,尽管甘肃地域辽阔,但耕地仍然很宝贵,土地利用要节约,把好投资强度关。

  三关同把,避免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弯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也有局部个别地区“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但我们会加强监督、有效防止。

  记者:甘肃正在通过一个超常规的方式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力气?

  王三运:甘肃在几个重要指标上,在全国“倒数一、三、五”。倒数第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倒数第三是人均GDP,倒数第五是小康进程。这个“倒数一、三、五”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上。怎么改变现状?我们提出了三条路径。

  第一是,争取国家进一步关怀和支持。中央对甘肃很厚爱,我们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

  第二,要争取市场支持、社会支持。市场要通过我们去找,通过丰富的资源、通过市场空间、通过政策叠加的机遇组合发展要素。走出去,请进来。

  第三,埋头实干。力量的切入点在哪?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动起来?首先是根据老百姓的期望来选择。甘肃百分之七八十是农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不到40%。农民的利益、农民的增收、农民的小康就是我们最大的着力点和方向。

  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又开始了。重大调整,一是进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甘肃在三个集中连片中都有,一是六盘山片区,一是秦巴山片区,一是藏区。

  国家不仅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在扶贫的区域重点上做了调整,而且扶贫标准也提高了,从过去的1190多元提高到2300元。这样我们的贫困人口从100多万上升到1000多万。

  怎么办?1000多万贫困户要脱贫,没有超常规、大力度、持续性的政策措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都在调研,最后形成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理念,省市县乡四级机关部门、单位、干部走下去,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40多万特困户实行全覆盖。

  我们有几句话:一是“全覆盖”,就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覆盖;二是“大规模”,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单位、干部全部下去;三是“综合性”,宣传政策、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了解民意、推广典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六方面。

  记者:全省干部总动员,大概有40万个干部要下到基层去。会不会成为基层百姓的负担?

  王三运:我们总结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规定干部下去的时候,有几个“不准”、几个“防止”,不要增加基层负担,比如,要住老百姓家里,老百姓家里没条件,要自带被褥,吃饭要交钱。

  自己要交伙食费,付住房费,不用老百姓的。另外,不能指手画脚,不能说今天我找你谈谈,你正在种地就别种,还不能收老百姓的土特产。

  记者:你曾经带着被褥到会宁县东中岔村的一户老乡家里住,在那里蹲点调研,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王三运:老百姓很欢迎,很需要,这两点给我体会很深。要让他们长期欢迎,就要靠今后工作做出成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一是给他们找到能够致富的路子,帮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解决具体困难。再者,他们有什么诉求、有什么意见都能够有表达渠道,这也是真正的幸福指数所在。

  到村里以后,我联系了三户村民。问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异口同声说,想搞养殖业,贷不了款。他们说现在通过科技兴农,粮食丰收可以转化为饲料,可以搞养殖业,虽然缺水但搞养殖业很成功,小规模的养殖已经有了经验,而且通过小规模养殖增收了,但要想再富裕就要扩大规模,扩大规模需要资金,小额贷款还不是很到位。(本文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2012年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采访实录摘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