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要总拿国家来压运动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11:21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不论李娜有没有说过“打球不是为了国家”,笔者都把这种言论和思想当作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据报道,这些天在国内,有关“为谁打球”的风波被再度掀起,有人不解李娜“打球不是为了国家”的言论,指出金花在好成绩之后有忘本的嫌疑。李娜也第一时间回应了自己对“为谁打球”的看法,“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做进一步的解释,毕竟传播这个消息的一方他们并不在现场,报道的并不是事实。”

  从几年前的“先谢国家”到最近的“为国打球”,貌似我们体育总局的爱国主义教育出了点问题。在一些人眼里看来,我们的运动员变得功利了,变得自私了。遥想几十年之前乃至十年之前,支撑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在训练场上掉血掉肉的,那都是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另一些人的眼里看来,我们的运动员变得人性了,变得率真了。运动员们开始讨价还价,逐利而居,向政府要房子要车,甚至大量接拍广告以至于忽略了训练。

  实际上,体制变了,身份变了,难以避免的会带来观念的改变。过去的运动员都是体制内的,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衣食住都是政府在买单,训练费用和比赛费用也由体育局支出,政府图什么?还不就是图个为国争光?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出了成绩功劳也自然归国家,归自己关系所在的地方体育局,“先谢国家”的要求也是有一定合理之处的。

  但是如今体制改变了,各项体育都开始推行职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过去一个体制内运动员退役,他可以选择接受去政府协调的高校学习进修,脑子好的可以留队任教,素质高的转到行政,身体硬朗的分到工厂,运动不是他职业的全部,只能算作他职业的开始。现在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他们当运动员期间所得到的收入直接决定着他们后半辈子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打球”,再冠冕堂皇的话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李娜更是如此,她经历了两种体制下不同的身份。过去在体制内,教练由局里指派,费用局里全包,奖金大多数也要上缴,两者关系有点类似于老板和雇员。现在这一切开支都要自己买单,而奖金也归自己支配,李娜更像是变成了一个个体户。我们能要求一个政府雇员为国家好好干活,要求一个公务员以国家为重,但我们怎么好意思去要求一个个体户以“为了国家”的名义卖好小商品,提高GDP呢?

  不论李娜有没有说过“打球不是为了国家”,笔者都把这种言论和思想当作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出了事是临时工顶,出了成绩是国家拿,政绩是不能这么获得的。而体制改革带来的观念改变,在各行各业中也一样。过去大家可以连夜加班为国炼钢铁,现在你不给加班费没人愿意出力;过去地方政府要上项目迁移农民很容易,现在嫌补偿款少的钉子户成群;过去为了北京亚运会大家甚至捐款,现在深圳大运会要求周边居民关灯大家都不妥协。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变化,说到底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进步的表现。无个人自然无集体,这是当年土地责任承包制改革就定下改革方向。

  所以,不论李娜有没有说过“打球不是为了国家”,笔者都把这种言论和思想当作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毕竟,民富方能国强。我们也就不要总拿国家荣誉来压榨运动员了,毕竟李娜参加的也不是国家为代表团的奥运会。而我们能有位国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与西方人无异的站在国外的赛场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国家荣誉了。

  王亚煌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