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石油深度介入英士力 接手大摩营销业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4: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清

  3月15日外电消息称,中石油即将接手英士力集团旗下欧洲炼油厂的所有石油采购及营销业务,此前这些业务目前由摩根士丹利全盘负责。

  “摩根士丹利是2007年与英士力达成的协议,负责这些业务的,3月31日这份协议到期了。”当天有知悉内情的投行人士透露。

  2010年中石油收购了英士力集团在苏格兰格兰杰莫斯(Grangemouth)炼油厂和法国拉瓦莱(Lavéra)炼油厂50%股权,并以这些炼油厂为基础,筹划建设其欧洲油气营运中心。

  “随着(中石油)集团获取上述两座炼厂的贸易经营权,欧洲营运中心的原油贸易吞吐能力将大为增强。”有中石油总部人士透露。

  有业内专家指称,中石油斥巨资收购欧洲炼油产能并不一定划算。“近年来随着中国及中东炼油产能的快速提升和欧洲经济增长的滞缓,欧洲炼厂的经营效益已逐年下滑。虽然中石油是为了全球布局,但这些钱的投资收益比绝不会高,一旦全球炼油产能大幅过剩,公司将会相对被动。”

  英士力集团是全球第三大独立化工巨头。

  其中格兰杰莫斯炼油厂位于苏格兰福斯湾,可直接利用来自北海的原油和天然气,原油日加工能力210000桶,向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和爱尔兰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莱炼油厂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贸易区,靠近马赛港和原油运输终端,原油日加工能力210000桶,可通过管道向法国、瑞士和德国南部提供成品油。

  2007年,在全球原油期货市场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摩根士丹利与英士力集团签署协议,获得了上述炼厂的原油、成品油的贸易经营权。

  然而近年来摩根士丹利经营效益出现下滑——仅2011年其利润即下降18%,而最近三年该集团已下降了大约30亿美元,这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为了集团利益,摩根士丹利决心终止与英士力的合作,以抽调资金投向利润更高的项目。”上述投行人士称。

  而这正是中石油所期盼的。

  2009年中石油斥巨资收购了这两座炼厂50%股权,其目的正是为了通过它们,在欧洲原油、成品油市场发挥影响力。

  当时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确定了未来十年的国际化战略,其中明确指出,将在亚洲、美洲、欧洲加快建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区域性六大油气运营中心,未来实现年贸易量达到4亿吨以上的目标。其中,原油进口能力达到1亿吨。

  “这两座炼厂不但在英、法、瑞士等国成品油市场中占据巨大市场份额,更是当地原油市场上的大玩家,对布伦特原油的定价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正符合蒋总欧洲布局的要求。”上述中石油人士说。

  于是一接到摩根士丹利终止贸易经营权合同的消息,中石油自然期望能迅速掌握这些炼厂的贸易经营权。

  据记者多方了解,目前中石油还未正式接手贸易经营权,随着摩根士丹利的退出,中石油还需与英士力洽商贸易经营权所需付出的代价——但这种代价将可能十分巨大,却也是中石油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否则其2009年所付出的10亿美元将可能化为泡影。

  “中石油曾介绍,英士力集团拥有巨大的原油仓储能力,通过这些仓储能力,就可以接替英士力成为欧洲原油市场的大玩家,从而进一步获得欧洲原油市场的定价权。”一位石油业证券分析师表示。

  激辩炼油资产

  “然而我不看好中石油在欧洲炼油产能的投资。”上述业内专家直言。

  他认为,去伊拉克、非洲、中亚,乃至南美投资原油开采等上游项目,不但利于中石油长远的经营发展,更可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资源支持;然而去欧洲收购炼油产能,却可能面临亏损的巨大风险。

  “因为欧洲炼油产能在中国和中东产能的快速扩张下,经营已难以为继,近年来陶氏、巴斯夫等化工巨头一直在关闭欧美炼油产能正是鉴于此。”

  据了解,近年来在中东廉价原料成本和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等的挤压下,曾在1990年代前称雄世界石化市场的欧美石化巨头们纷纷转产,开始向高附加值特种化学品业务转型,而所剩的炼油化工产能不是被关闭,就是转售给中东石化巨头。

  “现在中石油介入了,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原来的欧洲雇员不得随意解雇,中石油更不可能向这些炼厂派驻大批中国籍员工,因此这些欧洲石化企业的劣势依旧。一旦出现巨亏,中石油将怎样处理这些资产呢?”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但中石油似乎更看重这两座炼厂在欧洲原油、成品油市场上的影响力。

  “英士力不但是全球丙烯腈行业的领导者,更在欧洲拥有巨大的仓储能力,它们将为中国获取全球石油市场定价话语权起到巨大的作用。”上述中石油人士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