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声誉危机:宰客户毁掉自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04:0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吴晓鹏
长期贪婪。
一位高盛合伙人曾用这个短语向本报记者阐述高盛成功的原因。
但在最近几年,这种“成功”更多只是体现在赚取利润的能力上。金融危机后,高盛在声誉上倍受打击,持续遭遇公关危机。
3月13日,高盛刚宣布引进了新公关主管Richard Siewert。14日,高盛的执行董事史密斯(Greg Smith)以在《纽约时报》发表公开信的方式宣布辞职,并批评高盛为追求利润不顾原则,“公司文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毒和具破坏性”。史密斯是高盛的美国股票衍生品业务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主管。在高盛工作12年的他称这家投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重视客户利益。“当历史书描述高盛时,它们可能会显示,高盛在CEO贝兰克梵(Lloyd C. Blankfein)和总裁柯恩的管理下,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公司道德品行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严肃的单一威胁。”
这不仅仅是前总统克林顿的新闻官Siewert要面对的一场公关危机,对贝兰克梵来说也是一场灾难,许多人猜测他可能会被迫辞职。
更具破坏力的影响是,如果高盛的客户们都因这封公开信了解了高盛“宰客户”的文化而选择离开,不再与其做生意,这家拥有143年历史的公司可能会遭受致命打击。
高盛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对本报回应说,“我们一致不同意《纽约时报》公开信中的意见。”
客户至上?宰客户?
这位发言人说,高盛全球一直都遵循其14条商业规则:客户至上、团队精神、追求卓越、诚信为本。
每位新人加入高盛,都会被灌输高盛“14条军规”,其中第一条就是“客户利益永远至上”——“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对客户尽心服务,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12年前,当史密斯加入高盛,他所受到的指导是“要了解客户和让他们投资的动因、了解他们如何定义成功及我们如何做能够让他们获得那种成功。”
而史密斯说,现在高盛的初级分析师们最经常问他的是“我们从这个客户身上赚了多少钱?”史密斯认为,这反映了他们从管理层身上学到的做事方式。
他写道,“高盛人在讨论如何宰客户时麻木不仁,这让我感到恶心。在过去12个月里,我目睹了5名董事总经理将他们的客户称作‘布偶’(白痴),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很多管理层的做法让史密斯觉得高盛原来的文化已不复存在,他在公开信中举了一个例子。
“我出席衍生品销售会议,会上没有花哪怕一分钟时间来讨论如何帮助客户,而仅仅讨论我们如何能从客户身上赚取最多的利润。如果你是一位来自火星的外星人并参与到其中的一个会议,你会感觉到,客户的成功和进步完全不是会议的议题。”
贝兰克梵和柯恩称他们对史密斯的言论感到非常失望,“它不能反映我们的价值和文化,也不能反映大多数高盛人心目中的公司,以及我们为客户所做的工作。”“在我们这么规模的公司里,出现个别人对现状不满并不奇怪。但这并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整个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想法。”
一位刚离开高盛的董事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史密斯的公开信让他震惊,但他基本同意其观点,“许多人看到了问题,但很少有人公开说出来”。
银行家文化与交易员文化
曾经,高盛的文化是银行家文化,因为其主要收入都来自给客户提供意见并帮助他们融资。
银行家可能会花数年时间培养公司客户,希望有一天为客户的某起大型并购提供咨询。但现在他们受到越来越多压力,要从客户那里赚更多收入。
自高盛1999年公开上市以来,传统的融资、并购和咨询服务占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交易相关业务已占高盛总收入一半以上。
在高盛内部,银行家和交易员这两个阵营一直在为利润和权力做斗争。2006年,商品交易员出身的贝兰克梵成为高盛CEO兼董事长,交易员阵营便牢牢掌控着权力。目前高盛的核心高管主要来自交易部门,总裁柯恩及资产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们也都出自高盛商品部门。
《纽约时报》报道说,高盛在贝兰克梵任CEO后,开始引入了银行家记分卡制度,列出每个员工每天的利润和损失情况,来评估员工的表现。这种评估方式在贝兰克梵之前一直遭到高盛鄙视,但在其他华尔街公司较为普遍。
从这里来看,高盛在贝兰克梵的带领下可能变得像其他华尔街银行一样,更专注于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收益。
许多人也将这家以交易为导向的公司称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他们不再将客户视为客户,而认为他们是“交易对手”。
史密斯在公开信的最后疾呼,“把那些道德破产的人清理出高盛的大门”,“让那些只关心赚钱的人在这个投行无法立足”。
“我希望我的离开能够唤醒现在高盛的董事会,再把客户重新摆在你们生意的重点上吧。如果没有客户,你们一分钱也赚不到。事实上,没有客户,高盛都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