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开透明是慈善生命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0 01:4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慈善是心,需要小心呵护,公开透明,才能走得长远。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到四川北川县采访,发现“5·12”地震部分救灾物资4年未开包。在北川擂鼓镇中心敬老院里,在一间约50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震后各界捐助的尚未开包的救灾物资。

  事件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友发出的共同疑问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捐赠的物资太多了?”“当地有关部门应该给出一个解释!”

  当地政府对此确实非常重视,于19日立即责成纪委、宣传、民政等部门,和第一财经日报、人民日报等有关媒体记者一起展开实地调查。北川县擂鼓镇政府工作人员作出解释:这些物资都是“5·12”地震保证受灾群众所需后剩余的棉衣、棉被、热水袋等可长期保存的物资,暂时存放在敬老院的空房中,以应对其他次生灾害。

  尽管如此,记者在实地调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物资因为封存过久,已经过了保质期;再比如,2008年11月,央视曾报道,四川灾区棉衣被缺口在400万件,可是,这些被封存的物资就有2008年捐赠的棉衣被,为何不统一调配,给需要的受灾群众呢?

  事已至此,当地政府也承认,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缺乏经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确实存在,北川下一步会尽快把救灾物资发下去,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对于一些物资管理中的漏洞,我们无意小题大做,但这些捐赠物资,不管钱多钱少,毕竟是全国人民的爱心。爱心无价,我们应该珍惜,用好每一件物品,并公开每一项物品的使用。

  无须讳言,我们目前的慈善环境并不乐观。“牙防组”倒了, “郭美美”事件余音未了,一些借助慈善公益牟利的商业机构层出不穷,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不明晰的关系,相关的慈善规范制度又迟迟未出台,种种风波和因素,正逐渐消解民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

  失信容易挽回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慈善组织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开始一场“挽回信任”的赛跑。不要说我们原本存在的巨大制度漏洞,就算是管理中的瑕疵,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稍有不慎,就容易酿成对慈善的巨大伤害。

  庞大的慈善事业,不出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和解决问题。即便在美国,慈善制度相对完善,也不能完全避免弊端,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最大的公募组织“联合道路”出现的管理者丑闻,使得这个组织威信大跌。这也给整个美国公益事业带来了阵痛和反思。

  但是,因为美国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纠错机制和问责机制。每隔一个时期,美国国会就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听证会和调查活动。民间基金会与政府经过长期的对话、磨合,逐渐形成和制定比较合理且成熟的法律,既保证基金会的透明度和可问责制,又不妨碍其顺利工作。

  所以,公益慈善,说到底是个信任问题。如何解决信任问题?如何让慈善机构具有公信力?如何让公众捐得放心?关键是公开透明,并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公开透明也被视为慈善之生命和灵魂,只有通过公开透明的制度建设,才能提升慈善机构公信力。

  如何公开透明?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急需改革:一是打破官办慈善之格局,鼓励更多的民间非政府参组织与其中。在世界各国,慈善主体本应该是非政府组织,中国因计划经济历史原因,造成官办慈善占主体,这不仅导致慈善特权,还容易在管理上形成官僚化格局,不利于监管监督。二是加快推动慈善组织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制订,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自律机制,并培育发展第三方组织评估机制。三是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

  总之,我们希望这次北川救灾物资封存风波,不会影响广大爱心人士的捐赠热情,同时能对中国慈善事业有所助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