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超越仇恨,成为真正的作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1 01:5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充满紧张感、彻头彻尾的孤独、不属于任何阵营,这是法国传记作家菲利波纳对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一生的核心描述

  苏娅

  [ 在菲利波纳看来,伊莱娜好像意识不到自己留在法国是危险的,她原以为自己属于法国,但是法国背叛了她 ]

  “我和友人去拜访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女儿时,她说:门铃按响的那一刻,吓了一跳。母亲被带走那天的往事历历在目,法国宪兵也是这样按响门铃。”奥利维耶·菲利波纳为其书中主角——法国犹太裔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悲剧的一生所做的注脚,选取的是诸如此类易于忽视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改变了人物命运的走向、揭示了她的内心生活。

  在与帕特里克·里安那尔合著伊莱娜的传记《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之前,菲利波纳对其人生的了解可谓一片空白,此前菲利波纳以写作音乐评论和文学评论为业,供职于法国的一家出版社。在菲利波纳看来,一名传记作家走入传记人物的最佳前提是“摒弃一切预设”。写作开始于2003年,当时,伊莱娜的作品在法国文坛沉寂良久,与上世纪30年代,伊莱娜初涉文坛时的畅销盛况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位被公众渐渐遗忘的作家,但她写于战争中的作品,对战争时期法国政治生活的表达和人道主义的追寻仍有意义。所以刚开始写作的责任是让更多人了解作者的作品——《孤独之酒》、《秋之蝇》、《星期天》等等。”菲利波纳说。2004年伊莱娜的长篇遗作《法兰西组曲》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位流星般划过的犹太裔女作家因此获得了一些声名,“这之后,传记作家的责任有了改变,现在的责任是以传记回应世界各地读者的期待,用更鲜活、立体的方式来展现这位作家的生活,包括她的家庭、丈夫和兴趣爱好。”

  《法兰西组曲》是1940年至1942年伊莱娜在勃艮第避难的两年中写下的倾力之作。彼时,欧洲战火正炽,犹太人的处境愈加危险,伊莱娜曾幻想自己作为银行家女儿的出身和与法国各界贤达的交情能让其幸免于难。在幻想与绝望感交织的复杂心境中,伊莱娜开始了《法兰西组曲》的写作。“最近写下了很多,想来这会是遗作,但这样能消磨时光。”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在创作笔记里如是写。

  在这部原计划以五卷形式写完的长篇小说《法兰西组曲》中,伊莱娜以经典的写实笔法,记述法国社会各阶层,包括上流社会、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在战争中的际遇和这些人对战败沦亡的反应。

  但小说最后仅以已完成的两卷本《六月风暴》和《柔板》传世。1942年,法国宪兵逮捕了伊莱娜,没过几天,她便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之后,伊莱娜的女儿带着装着母亲手稿的箱子一路逃亡,并将其视为母亲的私人日记,从来不愿打开这份痛苦的回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她决定把母亲的所有文档捐献给法国现代档案出版馆时,才第一次读到这部用细小字迹写下的作品。

  “尽管伊莱娜想避开俄罗斯经典文学对她的影响,但她的作品基本是传统叙事的方法,探索性不强。重要的是,伊莱娜的小说反映了整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政治生活和战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景况。”奥利维耶·菲利波纳说。“充满紧张感、彻头彻尾的孤独、不属于任何阵营”是菲利波纳对伊莱娜一生的核心描述,但菲利波纳同时提出:“如果不超越仇恨,她无法成为作家,她的丈夫米歇尔帮助她超越了苦难的一切,超越仇恨,才成为真正的作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