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的“焚券”与“赎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张文瑞
梨园行儿里对梅家人(梅兰芳先生家族),论德行,没人说一个“不”字,众口一词都说好。百多年的梨园中人,关系错综复杂,门户、行当、流派、人际,相互交叉,殊难厘清。任谁都有说好有说不好的,捧贬兼有,毁誉相伴。唯独对梅家人,不见微词,这就太难得了。我想这恐怕是梅家几代仁义忠厚所致。
梅兰芳先生祖父梅巧玲,工旦角儿。自幼贫苦,8岁过继给了江姓人家做义子。后学有所成独自闯京,一露台就唱红了。入内廷当差,成“同光十三绝”名角儿。不久就做了四喜班主。
北京早先的戏班子有大小之分,大班儿如三庆、四喜、春台等,都有自己的独立机构和固定演员,班社与演员也签订契约。小班儿是流动组织,人员也少。有戏唱,临时组班,没戏唱,说散就散。“国丧”一来,政府“遏密八音”,不许动响器,大班儿就倒霉了。一是不能遣散演员,二是还得照开戏份儿。那时行里有个习惯,凡遇“国丧”等意外,短期不能演出,戏份儿就开一半儿,让演员填饱肚子,这谁也都能理解。梅老先生厚道,他一分钱不少给,每人都开全份儿。当时四喜班有百十号人,十天半月尚可维持,时间一长,梅老先生也顶不住,他就当东西,卖房子。还是不行,就只能找朋友拆借。时小福是春和班主,为梅巧玲挚友,同为“同光十三绝”,也是青衣大角儿。他拿出很大一笔银子,帮梅巧玲的四喜班暂度难关。百日将近,眼瞧着“国丧”期满,谁想到皇后娘娘又崩了(同治皇帝与皇后百日内先后驾崩)。时小福决然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力挽“四喜”危机。就是这样儿,梅巧玲也没少给演员一分戏份儿钱。
梅巧玲娶妻时,娘家陪嫁了一位老妈子。这个老妈子踏踏实实做工,主仆恪守其道,相处宛若一家人。梅巧玲老先生为酬劳她多年辛勤,买了一所小房子送她,她坚拒不纳。后就终老在梅家。梅巧玲备了一份很厚的衣衾棺木装殓了她。
梅巧玲“焚券”与“赎当”两则,很值得一说。
先说“焚券”。有一谢姓京官,与梅巧玲同乡,道光年探花,官至御史。此人一生清廉,旧学渊博,尤通音律,更喜梅腔儿(梅巧玲)。二人过往交谊很深。谢御史凡遇难处,梅老先生没有二话送去银子。谢不论数目多少,必写下借据交给梅带回。日积月累,银子竟至3000余两。清代文官年俸,一品是180两,四品105两。御史大致是四品文官。如此一算,几乎是谢御史30年的薪水。谢御史70多岁病故于京。在北京扬州会馆吊唁那天,梅巧玲至谢灵前,失声痛哭,行大礼举哀。然后,他拿出3000两银子借据给谢家人看。谢家人惶恐地说:“这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摇头说:“我不是来要账的”说完,把借据举至灵前的蜡烛上焚化了。烧完,从靴子里掏出一张300两银票,交给谢家人,以作奠敬。事情交待完,梅巧玲在谢御史灵前徘徊良久,然后黯然蹬车而去。在场亲友无不热泪横流。
再说“赎当”。有一位举子进京参加会试,尤爱看戏。与梅巧玲结识后,相处很厚。用梅兰芳先生的话说:“很看得起我祖父。”这位举子对书文戏理颇有见识,时常帮梅巧玲修正戏词。他也是囊中多有不裕。可他一袭长衫,很在意体面,从不张口跟别人借钱,只得靠进出当铺勉强度日。日子一长,梅巧玲看出秘密,就到他的寓所找寻当票,想替他赎当。可巧那天他不在家,他的老家人有些憨,看梅形迹可疑,竟争吵起来。梅赶紧讲明来意,拉着他,拿着当票,把这位举子的所当之物全部赎回,并留下200两银子交给他用。举子知道后,感动万分。梅巧玲对他说,不能每天只是看戏,还得先求得功名要紧。举子听得肺腑之言,终得中进士。可没多久,他就病故了。身后丧葬事宜,又是梅巧玲一手料理了。
到了梅兰芳先生这一代,忠厚传家,一直秉承先祖之风,缘于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