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通往设计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3 01:4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国际设计大奖不但是中国设计师迈向世界舞台的幕后推手,也是培养大众居家美学观念的最佳教材

  陈琳 邱妍 钱梦妮

  说起一年多前拿到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Andrew Martin Interior Design Awards),设计师王元昭至今还觉得那是个意外。从一万多名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的室内设计作品中选出101份获奖作品,评委是清一色的欧洲人,在多数国内设计师看来,获奖无异于“陪太子读书”的小概率事件。

  王元昭是博洛尼钛马赫别墅设计馆的资深设计师。最初是公司通知他报名参赛,当时正忙于定制装修方案的王元昭“感觉获奖希望不大”,随便拿了一份设计案交上去。这件“随便”上交的设计作品“龙湾”,在简洁明快的设计中巧妙融合了双喜花瓶、中式床、镂空立屏等中国元素,颇得欧洲评委青睐。之后的获奖过程很戏剧化,大赛组委会给王元昭发了获奖通知的英文邮件,他英文不好,没细看就直接删除。直到大赛国内主办方打来电话询问,告诉他再不回复个人履历就视为自动弃权,王元昭才知道自己险些错过大奖。

  感慨的不只王元昭,还有《缤纷家居》执行主编饶江宏。最早把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引入中国的饶江宏,联合博洛尼、优艺时尚,在国内以展览、论坛、酒会等多种形式向设计师们推广该奖项达五年之久。

  “前几年,这个奖基本上是欧洲设计师的天下,中国设计师能拿这个奖的每年只有一两个,形单影只。这两年算是有所起色。”2007年,饶江宏去国外出差,无意间在一家高端家居店里看到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年鉴,这本被国外设计师奉为“室内设计圣经”的图册内,皆是充满个性和美学内涵的作品,让饶江宏看得目不转睛。当时,国内设计界几乎都不知道这个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媒体称为“室内设计奥斯卡奖”的奖项,更别说参与其中了。

  “中国设计力量在崛起,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要培育像扎哈·哈迪德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中国设计师要学会与国际对话,把自己推向国际。”饶江宏说。然而,中国设计行业却普遍缺乏与全球设计界对话的渠道,很多设计师闷头做设计,鲜有主动争取国际设计话语权的意识。不过,让饶江宏感到欣慰的是,2010年度的奖项评选,包括王元昭、陈彬在内的十位中国设计师与扎哈·哈迪德一起出现在获奖名单上。接着,中国香港的罗龙组合等设计组合折桂,让2011年度再度成为中国设计力量的“丰收年”。

  将设计师推向红毯

  事实上,不光是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近几年来,各类国际设计奖项都是中国设计力量的幕后推手。杨明洁、丁伟、贾伟等国内成名最早的一批设计师,最初获得业内和媒体的关注,也都因为他们摘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奖和IF设计奖。

  在设计界,红点奖和IF奖虽公正而权威,但参评必须缴纳昂贵的报名费。对设计师来说,如果不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品牌合作,想拿到这类奖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正如饶江宏多年观察所发现的,很多设计师低头设计,加上语言限制,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对自己的作品在世界设计师群体中处于什么水准没有概念,也没有信心。

  “很多设计师获奖都不是主动报名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在媒体、奖项方面做一些自我推广。很多时候,我们扮演了挖掘实力设计师的星探角色。”《ELLE DECO家居廊》创刊半年后,编辑部就要按杂志的国际惯例,评选出ELLE国际设计大奖中国区榜单。这让主编颜宓颇感为难,“我们很想把所有13个奖都颁给中国本土设计师,但是能有鲜明风格、符合评选的设计师凤毛麟角。”颜宓和她的团队四处打听得知,在北京798,女设计师谢东做的骨瓷制品非常特别,一行人立刻风风火火前往探访。

  刚拿到2005年ELLE国际设计大奖的最佳餐具设计奖时,谢东并没有太多思想准备。但接下来,她就被推上台前,走向了国际。“意大利版《ELLE DECO》的主编看到我们的报道和谢东的作品后,在意大利版上给她做了一个专访。”颜宓说,正是这篇报道之后,意大利家具品牌Dirade聘请谢东为品牌设计餐具。在一系列“被发现”、“被包装”之后,谢东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2005年,ELLE国际设计大奖中国区的获奖名单上只有两位中国设计师。“接下来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在稳步增长。”颜宓说,近三年,中国设计师数量已经占到获奖人数的1/3至1/2。一旦获奖,设计作品就会在米兰家具展展出,对中国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与国际接轨的最好机会。

  “获得国际奖项,之后的设计之路会好走很多。”饶江宏说,设计师梁志天、洪约瑟、凌子达都是在获得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之后,大项目和设计订单源源不断地向他们涌来。

  向大众普及家居美学

  已有13年历史的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五年前来到中国,在业界的推广已获得阶段性成功,但饶江宏仍觉不够,“这类奖更重要的意义,不应当只对设计师有影响,对大众也应该有影响。我们要让社会大众去理解居家美学的价值观。”

  饶江宏最初接触这个奖项,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它能在全球挖掘出多少实力新秀,而是奖项的评审团组成——每年会更换1/3新评委的安德鲁·马丁室内设计奖,其评委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名流,包括工业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导演、电影明星、时尚媒体在内。

  “能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已经透露出这个奖的评选标准不纯粹是从设计出发,而是从使用者的居住舒适度和审美角度出发。很明显,评奖过程不是品牌和行业的自娱自乐,而是面向大众的。”这些设计“外行”们的价值判断,一度引起了饶江宏的好奇。经过几年观察,他发现,这些评委除了总体设计风格和线条之外,对艺术品的摆放、材质、颜色搭配这些细节也非常注意,“总之,家居美学被贯彻到每个细节之中,表达出设计师对于居家生活的某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态度,才有机会胜出。”

  比如,王元昭的“龙湾”胜出看似偶然,但其在运用时下最为盛行的简练风格,在细节上加入含蓄的中国元素,这些都是胜出的必然因素,符合国际主流的设计价值观。“向大众介绍获奖作品,培养他们的居家美学观念。有了群众基础,就有了市场认可和人才储备,才会促进中国设计的可持续崛起。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几年之前,饶江宏就清晰地意识到国际大奖的社会意义。

  颜宓认为,中国人有家居的观念是从1998年开始的。而意大利、法国、日本等设计强国,大众已经被设计熏陶了几十年。最让颜宓羡慕的是,意大利、法国、日本版的《ELLE DECO》编辑在寻找世界上最美丽的家时,从来不愁素材。“他们的群众基础相当雄厚,即使一户很普通的家庭,说不定家居美学也贯彻得非常到位。”

  普及家居美学,迫在眉睫,但一切还需要从长计议。饶江宏计划在几年之内为奖项做更加深入的社会层面推广,突出奖项对于大众的教育功能。“我们现在都面对专业群体,这样的传播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已经在跟英国主办方讨论,能否在中国各地做一些获奖作品巡展,让设计师与大众面对面交流,把当代家居美学更广泛地普及给大众。”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午夜罗弗敦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