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以经贸相对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1:2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程亚文

  恰逢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建交20周年,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利伯曼于本月15~22日率团访华。

  谈到以色列,似乎“巴以”问题最先跃入中国人脑海。其实,中国是以色列在亚洲地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国,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

  利伯曼此行也带来了大批以色列经济界人士寻找商机。今后,不仅仅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以合作的空间巨大;中国对以色列出口电动汽车,将十分有利于降低以色列对石油的依赖,这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对以色列贸易急待开拓的新领地。

  以色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对象。与20年前双方贸易额仅为5000多万美元相比,今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00亿美元,增长将近200倍,双方经济往来也从贸易为主向贸易、技术合作和风险投资共同发展,合作领域也由开始时的农业合作拓展到海水淡化、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

  从以往来看,中以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是,中国有市场,以色列有技术,这种互补为两国开展投资合作提供了良好前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色列人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使这个位于地中海边的狭长小国,成为获得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最多、国民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国家,以及全球“创新经济”的先驱和典范。

  以色列财政部长尤法尔·斯坦尼兹曾以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著名方程式E=mc2做比喻,说式中E为能量(能源),m为质量(市场),这两者在以色列都不充裕,而c为光速(智慧),正是以色列的优势所在。“让一片沙漠开花”是从以色列建国开始就有的口号,有两个基本成因使以色列人高度重视智力资源开发并造就其科技优势:一是地缘环境,作为一个处于穆斯林世界、阿拉伯国家地带中的异教国家,以色列必须付出超常努力才能生存;二是地理条件,在地理空间狭小且一半国土沙漠化、严重缺水的自然环境制约下,以色列的前途无法靠天,只能靠人。这使以色列在立国之初,便极端重视科技发展,用科技能力弥补人力和自然资源上的不足,克服地缘和地缘条件带来的限制。

  农业向来是中以两国应用技术领域合作的亮点。近年来,两国农业合作不断由中央向地方推进,山东、陕西、云南及新疆等中国省份,都由中以双方建立了农业培植、花卉种植、奶牛等示范基地。以色列出口到中国的滴灌、奶牛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力提高。中国新疆在采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后,节水能达到50%,众多新疆农民还接受了培训,学会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水资源。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在中国沿海城市得到较广泛应用,缓解了这些城市的淡水供应问题。

  中以在高新技术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也进展良好且逐渐成为双方关注重点。在2008年签署《高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后,中以高技术合作促进中心成立,两国企业间的技术转让、投资并购、交流访问日益密切。仅在今年头几个月,中以之间就有好几场经贸合作会议上演,而且在今年 4月份将有中国·重庆—以色列经贸洽谈暨对接会。以色列还是首个在中国成立中外合作创投基金的国家,其资金规模现在已超过3亿美元。

  展望未来,正如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所说,中以两国包括企业在内,合作基础良好,潜力巨大。首先是在农业领域,无论在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加工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农产品贸易及国际农业项目交流与合作上,以色列都有非常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储积。尤其是中国一些缺水省份,特别需要以色列的节水技术。

  此外,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两国合作的空间同样巨大。以色列由于资源匮乏,十分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而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是未来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以色列的技术与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相结合。同时,随着中国汽车制造技术日益提高,电动汽车产量的不断扩大,中国对以色列出口电动汽车,十分有利于降低以色列对石油的依赖、促进其国家安全,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对以色列贸易急待开拓的新领地。

  当然,中以经贸合作也有一定限制。在国防技术领域,由于受到美国制约,以色列对华合作范围极其有限。由于美国是以色列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以色列很多时候必须看美国脸色行事,正是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以色列曾经取消已许可向中国出售的预警机,导致中以两国军事关系横生波折。

  尽管在伊朗的石油和投资利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以色列所能付给中国的回报,中国一向还是高度重视与以色列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关系。以色列也十分重视同中国的往来,此次利伯曼访华之时,也是以色列在成都开设第四个领馆之日,一个“小”国家在另外一个国家开设如此多的领馆,十分少见。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目前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中国与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在内的众多中东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但中国与以色列也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这使中国在以色列和广大中东国家之间,不太可能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会尽量在不同意志之间起到调和折中作用。对于一个已将自身的国家利益深契入中东的国家来说,中国最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稳定,这对中国有利,对以色列有利,也对其他中东国家有利。

  外交是道义和利益的结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国家利益远涉海外,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已十分在乎中国的态度和选择。有鉴于此,特别是在当前中东局势扑逆迷离,有关各方剑拨弩张的情况下,中国要善用与中东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资源,积极主动参与斡旋,尽可能地化解危机,与其他国家共同创造相对安宁的中东和世界。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