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列车何时“驶入”俄罗斯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6 01:3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伊里亚·费多托夫
2011年,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在铁路运输方面的合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进口中国机车和车厢事宜, 中国已同独联体国家从就进口意向进行谈判顺利过渡到讨论合同具体细节,但是中国企业还需要面对俄方在进出口贸易领域设置的巨大障碍——对本国生产商贸易保护主义。
2011年春天,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与机车及车厢零配件生产商——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依照合同,中方将向俄方提供30000套机车车厢大修包,用于俄方生产以及对现有的机车设备等进行大修。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外贸合同,但是,对于保守的铁路行业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虽然,中国的货运列车车厢及零配件的生产工艺流程承袭了苏联模式,但是,很大程度上,又有别于俄罗斯的生产模式。因此,对于俄罗斯而言,进口国外的零配件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得以实施,从本质上表明,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中国机车车厢铸件将得以进入俄罗斯市场。至于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有待车厢投入使用几年以后进行检验。
然而,几乎没有成功是手到擒来的。签约双方表示,对于依照所签合同提供的大型车厢铸件,中俄双方公司都严把质量关。合同规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实施监测,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试验,以及验收每个零件等等。
独联体国家独具经验
在与中国进行合作方面,哈萨克斯坦铁路有限公司则有着丰富的经验。今年夏天,哈萨克斯坦铁路有限公司同中国北车集团(China CNR Corporation (CNR))签署进口2000辆运输散装货物敞车的合同,同时,还对增加进口8000辆敞车的意向进行了讨论。
同时,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同中国签署了关于进口内燃机车和电机车的合同。这些合同的签署说明中方更够满足进口方各种相关技术参数的需求,其中包括各类机车的使用应符合进口方的供电及通讯系统、铁路网络的布局,同时可以适应现有的列车运行方式等。
正如白俄罗斯铁路局局长阿纳托利·希瓦克所说,白俄罗斯铁路局希望从中国进口的12辆电力机车在2012年可以运抵白俄罗斯,以此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过境货物运输的需要。其国内现有的电力机车还是苏联时期所生产,性能远逊色于“中国制造”。此次,中国进出口银行愿意向白俄罗斯提供贷款购车,也成为促成中白双方达成合同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9月末,乌克兰铁路股份公司总经理弗拉基米尔·科扎克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乌克兰也将同中方的有实力的公司进行谈判。继俄罗斯之后,乌克兰成为前苏联境内铁路过货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因此,对于希望获得行业领导地位的中国公司来说,进入乌克兰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何时能敞开大门?
然而,目前俄罗斯并不急于仿效这些国家。这有可能导致中俄两国在铁路行业的合作受到影响,同时,也有可能影响中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现有以及潜在的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
比如,俄罗斯拒绝为上文提到的哈萨克斯坦购买的同类敞车开具产品合格证明。要知道,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拥有设备和技术指标相同的铁路网,因此,在哈萨克斯坦得到认证的机车也应该适用于俄罗斯的铁路系统。对此,哈萨克斯坦铁路有限公司表示,中国生产的车厢只能在中亚国家使用,无法进入相邻国家。原因则在于, 俄罗斯出于政治的考虑,需要支持本国厂商,因此拒绝对中国开放自己的铁路市场。
近年来,独联体以及波罗的海国家已经感觉到货运列车运力严重不足,大部分货运车厢超负荷运转,即将无法继续使用。根据独联体以及波罗的海铁路运输委员会提 供的资料显示,要想全面更新现有设备,需要每年生产140000辆机车及车厢。由于目前缺乏大量作为生产车厢的重要零配件的铸钢加强梁和侧架,所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现有的生产厂家没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铸钢加强梁和侧架短缺的情况可能很快好转。目前,俄罗斯国内企业正在逐步提高生产。正如“信息在线”咨询公司(INFOLine)的专家所预测,在 完成铸造生产设备建造和升级的情况下,2012年车厢配件生产滞后的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第一副总裁瓦连京·葛潘诺维奇预测,这个问题 可能在年内就能得到解决。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可以使俄罗斯摆脱配件危机的出路。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后,俄罗斯铸件市场(抑或成品市场)将再次对中国关闭。
与此同时,更多有远见卓识的俄罗斯公司着手采取措施绕过“障碍”。今年夏天,俄罗斯汽车集团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China North Industries Corporation (Norinco))签署了车厢以及其他机械制造领域生产合作备忘录。俄罗斯汽车集团宣布,中国产品在俄罗斯得到认证之后,中国车厢配件将进入该集团下属企业生产线,这将缓解汽车车厢配件短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目前铁路车厢配件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的。此外,双方还讨论了在俄罗斯汽车集团旗下的工厂内建立货车车厢联合生产基地的可能性。如果有关的可行性可以得到证明,那么两国在铁路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合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也不排除,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利用俄罗斯工程潜力在中国建立基地,两国联合开拓第三方市场等等。至少,目前双方已就此事进行了讨论。这也成为两国该领域合作的真正的突破。图片来源:press.rzd.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