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史专家细说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05:50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齐榕通讯员张勇/文林风/图

  “建于晋太康,盛于明,鼎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革’,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这是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概括的都城隍庙过去的1700多年。

  上周本报“人文鼓楼·发现档案”报道了位于福州冶山的都城隍庙,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还有热心读者给我们送来了珍贵的老照片。昨天,本报记者拜访多位文史专家,请他们为您细说都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溯源

  全国第二早的城隍庙

  据《福建通志》、《福州府志》和南宋的《三山志》记载,冶山的都城隍庙,其实叫福建都城隍庙,是晋武帝三年,福州置郡以后、太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时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现存古籍所记载的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的芜湖城隍神祠,比福州的城隍庙早了40多年,也就是说,福州的城隍庙不仅是全省最早,而且全国第二早。”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说。

  “城隍庙在当时是重檐歇山顶的宫殿式建筑。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可见其地位极高。”国家工艺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说。

  古时的城隍庙到底有多大呢?《福州市志》说,“庙门到大殿,石阶百余级,庙貌雄伟。”

  《榕城考古略》上说,“城隍庙枕冶山之麓……庙之南为城隍街,折而东通贡院前街,左一径称城隍崎,下亦通督中协署。”

  据说到了明清时期,福州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清朝时最为鼎盛,整座冶山几乎全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所覆盖。因此当时人们又将冶山称为“城隍山”。

  福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祖麟说,当时整座山都成了城隍庙用地,有人统计占地约合百亩(后人实测为66300平方米),除了城隍庙主殿外,还有阴阳司、人愿司等。当时各路口竖有城隍官地碑。

  王英超和王勇坚结合一张民国时代的福州地图,分析最鼎盛时的城隍庙东至中山堂,西至

  鼓屏路,南到湖东路,北到欧冶池。

  城隍街曾是福州最特色的街

  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用专业的眼光帮我们恢复了当时城隍庙的壮观,“城隍庙当时在冶山南麓,一排大型古建筑群中,大小建筑错落有致、高低有别。每当各种节日时,城隍庙都会鞭炮齐鸣,烟火不断。而且,在城隍最鼎盛的清朝,据说在台江的茶亭街都可以看见城隍庙的灯火。”

  王勇坚说,当时的城隍庙在贡院附近(现在中山堂的位置),考生在考试前都会到城隍庙进香,保佑自己金榜题名。考取功名后,考生们也要到城隍庙答谢,所以这里考生络绎不绝。每年庙会时,更是热闹非凡。

  “当时庙前的城隍街,据说有大小店铺30多家。”张子泉说。这些店卖工艺品、食品、日杂用品,香客游人川流不息。

  “当年上海城隍庙卖的是茴香豆,福州冶山卖的是环环饼,这是‘老福州’念念不忘的东西。”王祖麟说。

  对于这一点,生于1936年的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有比别人更深的体会。他说,这是全福州最有特色的一条街,整条街吃的玩的穿的都有。有小孩喜欢的糖葫芦,还有小吃鱼丸。过去福州鱼丸挑着担子满街卖,到了城隍街就会在街头停下来卖,看热闹的人在街头就地吃。逛完庙会,吃一碗鱼丸,这就是“老福州”的生活之一。

  讲述人

  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卢美松

  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张子泉

  省艺术研究院教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湘如

  省文史馆馆员、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原馆长 欧潭生

  国家工艺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 王勇坚

  福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王祖麟

  福建都城隍庙重建后首任总理 王英超

  (排名不分先后,以讲述时间为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