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将遭遇巨大阻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10:59 来源: 中国经营网在国内粮食生产潜力无法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获得海外的耕地也就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极其重要的一环。
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能力受到挑战是一个事实。根据美国农业部去年年初公布的数据,中国从2010年起已经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而中国海关统计也显示,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继续增长,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其中粮食出口增长尤为明显。全年累计进口938.9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占全年进口总额的5.28%;全年累计出口60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累计出口占国内出口总额的3.16%;全年累计逆差达到33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7%。同时,全年粮食进口总量超过了国内粮食产量11.2%,实际上等于突破了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既定红线。
进口粮食本质上是进口耕地和水资源,在国内粮食生产潜力无法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获得海外的耕地也就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极其重要的一环。根据《经济观察报》今年2月份的一篇报道,国家发改委起草完成的“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拟规定,未来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农、林、渔(业)”都将获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此前,财政部、商务部在2011年4月下旬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走出去”企业可通过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在“境外农、林、渔和矿业的合作”将受到重点支持。
在企业方面,目前国内以重粮集团、中粮集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为典型代表。其中,重粮集团去年投资25.03亿元在巴西建设大豆基地;重庆市政府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不仅如此,重粮集团2012年还将投资重点转向阿根廷,计划总投资12亿美元,在阿根廷建设200万亩的粮食种植基地。除了重粮集团,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到2015年,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木材采伐等类“域外垦区”超过4000万亩;中农发集团是重点在非洲、南美、澳洲、东南亚开发农业、渔业等资源,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利用境外农业土地的目标是1000万-3000万亩。
在国内粮食生产潜力无法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获得海外的耕地也就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极其重要的一环。
上述一系列动作都显示了中国对于获取稳定海外粮食供应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但“走出去”获取资源的战略并非是中国一家能控制的,尤其是涉及土地交易的问题永远都不会简单。
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一项名为《土地权属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Voluntary Guidelines on the Responsible Governance of Tenure of Land)的文件极有可能在今年5月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会议上通过。该准则的核心议题在于,各国应为土地使用权“提供保护措施”。措施可以包括“为可允许的土地交易规模设定上限,并在土地流转超过一定规模时,就此类流转应该如何得到批准进行调控,例如通过议会的批准”。这并非是该国际组织的心血来潮,去年,有联合国官员就批评说,外国投资者在贫困国家购买土地和生物燃料使用日益普遍,正给农业用地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并帮助把5亿小农户推向饥饿边缘。而持有此类意见的绝不是联合国一家,去年,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土地收购往往牺牲了当地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当然,上述准则并非只针对中国一家。在中国开始规模化海外农业投资之前,很多国家早已行动多年。一项调查显示,日本的食品企业从2006-2008年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目前日本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三倍的海外农田;沙特农业部官员贾比尔年初曾表示,农业部将全力支持沙特私营资本的对外粮食投资;2008年,韩国大宇物流曾试图租用马达加斯加的大片农田,并随后促成了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倒台。尽管如此,中国投资仍然处于镁光灯下。在巴西,部分官员已经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解释为“新殖民主义关系”,依据就是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土地收购;在澳洲,政府曾表示将严格审查外资对该国农村土地和农业食品生产的所有权,而收购澳大利亚农业项目的国家主要是来自中国、中东和新加坡的、具有政府背景或者国家所有的企业。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我们看来,所谓怀璧其罪。尽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称“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并不一定要运回中国,中国也用不了这么多”,但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正在削弱中国自身的粮食供给能力,结合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坦诚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今后,只要中国表露出投资海外农业的想法,都会遭遇到国际上的巨大阻力。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