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河南首推“自主式慈善”引热议 网友持肯定态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17: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河南首推“自主式慈善”引热议网友持肯定态度

  河南省慈善总会发起“公益伙伴计划”,首次推出“自主式慈善”。(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 周亮亮)日前,河南省慈善总会发起“公益伙伴计划”,首次推出“自主式慈善”,企业和个人不但可以自主确定受益人,还可自主选择资助方式。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时发现,对于“慈善自主化”模式的创建,网民持肯定态度。

  微博(http://weibo.com)网友@阿漂哥1表示:“这个计划很好,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帮了谁,自己的捐款花在了什么地方,这是慈善事业的一个进步,本人完全赞同!!”

  微博网友@刘威-沁认为:“作为捐助者有权安排自己的善款捐赠品的用途,这是慈善事业的进步!”

  微博网友@高三党熊惠恩持肯定态度:“早就应该这样了!现在,需要帮助的得不到,而得到帮助的却得到了太多。不均衡,这样实施可以均衡优化。”

  微博网友@无锡王祥生同样表示认可:“这个办法很好!最起码可以知道谁在帮助你,至于今后回报人家是另外一回事。这也象是实名制。我本人赞同!”

  微博网友@NaGaMa说:“很好的做法。很多人都在做私人的慈善行为,特别是对亲友和熟人的帮助。只要信息公开,河南的新做法可以使这些慈善行为集中化、公开化,放大榜样的作用。人们可能不太愿意资助陌生人,但如果是帮助有一定了解的人,甚至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人们可能愿意掏更多钱。”

  微博网友@Silence-Silence地盘坦陈:“只要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关爱,即使是慈善自主化,也是应该能理解和接受的,甚至应该可以鼓励慈善自主化~”

  中国经济网记者点评:

  

  

河南首推“自主式慈善”引热议网友持肯定态度

  慈善事业任重道远(资料图片)

  “郭美美事件”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倒退了许多年。这一事件使公众对慈善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规范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所以河南提出“慈善自主化”的概念得到热捧,凸显当下民众对于我国慈善业的不规范的嘲讽。

  对于一些慈善管理中的漏洞,民众并无意小题大做,但这些友善捐赠,不管钱多钱少,毕竟是国人的爱心。爱心无价,我们应该珍惜,用好每一分钱,每一件物品,并公开每一项款物的使用。

  近年来,“草根慈善”、“微公益”等公益慈善方式方兴未艾,其优势和特点就是慈善公益方式的多样性、创造性、零门槛,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适性、普遍性和普惠性。这是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标志,是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希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失信容易挽回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河南的“创新性”做法可以看作是一场“挽回信任”的赛跑。打破官办慈善格局,鼓励更多的民间非政府参组织与其中,不可不畏之“高明”。

  爱心不分大小,公益没有门槛,慈善谁都可以参与只要你想参与,你真的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真的把帮助别人作为人生快乐和幸福之本。没有金钱,可以付出时间;没有财富,可以付出情感。正如泰戈尔所说:“那想做好人的,在门外敲着门;那爱人的,看见门敞开着。”中国慈善业任重而道远。

  更多内容请点击:中经论坛 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马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