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感何时消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01: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听一些企业家、金融家说自己是“弱势群体”。“从经济利益看,做金融是强势群体,从话语权看,天天被骂暴利高薪,又是弱势群体”,“和政府官员吃饭,哪怕只是个科长也绝对上座,企业主肯定弱势”,等等。
如果去问官员,也会说是弱势群体。两年前一项问卷调查就显示,在受访的各群体中,45.1%的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医生和患者,搞拆迁的和被拆迁的,开发商和购房者,老师和学生,总经理和白领,都能找出理由说自己是弱势群体。
这么多人往弱势上靠,逻辑上不靠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财富远不能比今天,但绝大多数人都在为希望而奋斗,争强好胜,抢抓机会,穷且益坚,改变命运,不坠青云之志,总觉得有盼头和奔头,哪有那么多人说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本有特定含义。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任内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时,首次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所谓“弱势”,主要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或经常遭遇挫折困难的不利人群,如下岗职工、失业者、临时工、农民工、残疾人、大龄女性等。对这些人群,今天政府的援助保障已大有改善,为何“弱势感”反在蔓延呢?因为“弱势感”已从“就业不利”的劳动含义和“基本生活条件不足”的温饱含义,扩展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能力较弱”的财产含义,“在社会竞争中感到不公平、无力感和相对被剥夺感”的社会分化含义,以及“公民权利保障不充分”所带来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增加财政支出、弥补弱势群体之不足,显然已不够用。更需要的是也“顶层设计”,也就是从价值观、制度、政策和文化上,营造出机会公平、资源配置公平、竞争规则公正、有奋斗就有希望、奋斗成果能有充分保障的大环境,同时努力建设日趋均等的公共福利保障系统。在这样的大处着眼,才能逐步消散“弱势感”,并带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和安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