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可适当放宽贷款下浮的幅度限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1:1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廖料

  [ 今年以来,信贷增量少于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贷款需求不足,适当放宽贷款下浮的幅度限制,对于稳定经济增长非常有益 ]

  沉寂了很长时间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出现加速迹象,“十二五”规划建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也称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具备。尽管温州试点中未提及利率市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难产,而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最终达到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目标。

  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早,1996年国家就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随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持续稳步推进,1997年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及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实现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利率招标发行及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协议利率,2000~2002年逐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权,同时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4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2005年人民银行大幅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即俗称的Shibor正式运行。

  不过,从进展来看,2004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放慢,主要是因为改革已进入核心区域,整体看目前仅有贷款利率下限以及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

  笔者以为,利率市场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必然而非选择。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效率很高,适当压低利率或资金成本,有助于加速资本积累以刺激经济发展。低利率的管制政策无论对于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的美国战后经济恢复,还是日本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经济腾飞,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主张在经济发展早期推行低利率管制政策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再实行利率管制只会使资金继续流向效率降低的传统工业,这不但不利于经济转型,更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时利率管制的结果将不是促进经济发展,而更多是起到麦金农“金融抑制”理论所描述的负面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许多低产出的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投资在GDP中占比过高,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选择,利率市场化也是顺应经济的必然选择。

  其实,当前的经济已经通过一些小“创新”进行着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如在利率上限管制的人民币存款领域,包括理财产品募集存款、结构性存款、国库现金定期存款、委托存款、协议存款等已实现市场化定价的存款,占全部银行存款的比例已超过10%。与其存款利率偏低,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不如制度上给予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的自主空间。

  虽然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不过在实施步骤上却不应该过于冒进。

  美国、日本等国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改革获得了成功,而阿根廷、智利等国激进式的改革却以失败告终。就我们而言,经济已经得到长足发展,银行通过改制上市金融体系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经济环境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在迫切性上,我们现在并没有美国或日本当初倒逼的压力大。在未来的推进上可考虑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步骤。

  今年以来,信贷增量少于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贷款需求不足,适当放宽贷款下浮的幅度限制,对于稳定经济增长非常有益,在银行利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适当放宽贷款管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具有非常意义。

  存款方面,根据上市银行年报,1年以上存款占比只有6%左右,用大额定期存款试点对于金融系统冲击相对较小,也有利于解决银行长期存款占比过低的实际问题。

  当然,对于试点的金融机构,国家在政策上可以给予更多支持,比如存贷比等监管要求上可适当放松。最后,改革的最终方向其实还有基准利率标准制定的市场化。比如美国的住房贷款利率主要是参考30年国债利率,而我们的利率主要还是参考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未来随着国债期货的推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利率水平的市场化认可程度将更高,未来的基准利率或许也需要多听听市场的声音。

  (作者单位:东航金融海外金融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