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应急救治惠军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1 04:14 来源: 经济日报

  2月下旬,闽南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浓雾天气,沈海、厦蓉高速公路漳州段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2月22日上午,第一批37名伤员被紧急送到解放军175医院。医院启动应急预案,打响了生命保卫战。当天下午,又有50余名伤员入院,应急机动作战医院“高速运转”。

  “打一仗,进一步,我们坚持把平时的临床抢救当成战时卫勤救治的锤炼,每次大批量救治,都是提高医院卫勤应急能力、完善战时预案、锻炼卫勤力量的最佳机会。”院长林村河说。3年来,175医院参与了漳龙高速“2·22”重大车祸、南平“3·29”重大山火等突发事件伤员救治,所有伤员全部转危为安。2011年,医院以总评优秀成为全军首批“后勤训练一级达标单位”。

  在医院卫勤训练中心,一堆笨重的铁疙瘩引人注目。接上电源,“铁疙瘩”竟灵活甚至蛮横地“摇摆”起来,既像海上5至8级风浪中航行的舰船,又似崎岖山路上疾驰的车辆,站在上面,让人心神不宁。

  林村河告诉记者,这是医院自主研发的“三维数控野战救护平台”,大家戏称“旱船”。“旱船”上,医护人员强化练习各种救护技能,有效提高了颠簸状态下开展伤病救治的速度和精度。

  如果说“旱船”是医护人员的仿真战场,打造全军首支“数字化卫生营”则是推进卫勤保障模式转变的一大创举。记者在卫生营野战训练场看到,“伤员”未到,“伤员”信息先到,检伤分类即已完成;“伤员”拍片、检验出报告,直接在救护系统内传输;在后方基地医院,通过数据传输先期接收到“伤员”信息,已经做好手术准备。把功能齐备的数字化医院搬上了未来战场,“伤员”有效治疗率提高了20%以上。

  近年来,175医院还以电子野战病历为综合集成平台,开发应用野战PACS、战创伤早期治疗临床路径等信息系统,不断加快实现保障“模块化”、指挥“扁平化”。医院有46个军事医学项目在军区和总部立项,6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记者看到,前些年定型的“全军野战医疗方舱”,已实现信息化升级,收放自如,机动性和灵活性更强了。

  新技术上去了,基本功不能丢。通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般的训练,不仅通气、止血、包扎等基本救治技能被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很多护士还有一手“微光条件下静脉穿刺”的绝活,在断电的情况下,她们只需点燃一根火柴,四五秒钟就能迅速找准静脉,一针见血。

  在卫勤保障训练中广泛应用的信息化技术,在临床一线得到推广。如今,科主任在病床前打开移动查房系统,就可以查阅病历、更改医嘱;病人做完CT、磁共振检查不到一分钟,医生就可以在办公室电脑上读片;医务人员在宿舍轻轻点击医疗工作网,就可以填写病历、撰写论文;病人随时随地上网点击175网站,就能“寻医问药”,缩短了诊治流程,节省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走在熙熙攘攘的门诊大楼,政委李开垠对记者说,作为驻地中心医院,为了给群众提供最佳医疗服务,175医院注重发挥自身特长,发展特色医疗品牌。骨科、烧伤和呼吸结核病治疗以及检验病理是175医院的“四张名片”,现在“四个中心”业务量每年均以20%以上增长。据介绍,医院还针对当地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优先发展神经外科和消化内科,3年来开拓了40多个在当地领先的医疗项目。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医疗服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