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远程医学:从神仙湾到大上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1 04:14 来源: 经济日报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电子伤票系统、野战单兵搜救系统,这3项在推进全军卫勤保障模式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都凝结着解放军第八五医院副院长、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的心血和汗水。

  常年与基层卫勤官兵“摸爬滚打”在一起,医学专家连平看上去更像个军事干部,他的肩章则是民间常说的“文职将军”。连平十分健谈,什么事都从ABC说起,直到你听明白了为止。

  “让远程医学造福更多患者是我的理想”

  “为什么放下手术刀鼓捣起网络?那是受了两件事的刺激。”连平打开了话匣子。

  16年前,41岁的连平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骨科专家,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在这个领域干下去,当选院士也未可知。然而,两则新闻却让连平的事业旅途毅然转向: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在万里之外征战的美军伤兵通过“远程医疗”得到美国本土专家适时诊断和手术指导,转危为安;而我军西藏高原一位戍边战士仅仅得了急性阑尾炎,却因大雪封山无法及时救治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从此,连平的目光盯上了远程医学。

  顾名思义,远程医学是医学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未在我国普及的时候,谈远程医学有些像“天方夜谭”。没有相关的资金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说起初创时寻找合作伙伴的艰难,连平说,“碰壁”是他的工作常态。尽管他放得下专家的身段,跑了几十家高科技公司和大医院,不厌其烦地讲述远程医疗梦想,但仍很难找到共同语言,有一次竟被人当成骗子。多亏了他当骨科医生时建立的良好医患关系,使他得到了第一笔资金支持。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攻关,远程医学系统初具雏形。1997年3月的一天,连平首次组织上海的医学专家,在线指导安徽某医院对一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小儿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治疗。初尝甜头,他迫切希望将这套系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军民患者受益。

  1997年9月,全国第七届医药信息学大会在河北承德举行,没有代表资格的连平和助手们“窝”在会场的角落里,向各路专家和老总们推介“远程医疗系统”,引起了总后卫生部与会领导的重视。经论证,总后决定将这项技术作为重点工程立项,在全军推广。

  那段时间,连平近乎玩命般的辛苦并快乐着。他与全军数百名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突破了视频通信远程控制、卫星信道高效利用、医疗电子数据远程交换、医学放射影像远程实时交互式诊断等关键技术,建立了由3000余名军内外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大型医学专家数据库,初步建立起快捷高效的军队远程医疗救治体系。短短3年,他带着工程人员上高山、下海岛,设立远程医疗会诊工作站。如今,从大漠戈壁到南沙岛礁,从喀喇昆仑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到漠河“北陲第一哨”,883个站点覆盖全军。2004年6月,“军队远程医学系统工程”以最高票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的一天,神仙湾哨所一名干部突发肺水肿,生命危在旦夕。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利用新安装的远程医学卫星通信系统,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展开救治,终于转危为安。

  几年来,全军各级医疗单位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先后成功进行了2万余次会诊,涉及24个临床专业学科,1300多名军地医学专家参与会诊与教学,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管你受伤倒在哪里,我都要及时找到你”

  连平的梦想还很遥远。他说,“现在的远程医疗还只是组织专家对边远地区患者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及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实现远程操作,专家在万里外直接动刀。让远程医学造福更多患者是我的理想,那时,我还可以拿起手术刀。”

  连平说,“我是医生,更是军人,让卫勤

  保障充分满足我军日益多样化的使命任务要求,是军医的职责。”

  连平把第二个卫勤信息化攻关目标盯在了“伤票”上。传统伤票是一张记录官兵姓名、单位、血型及负伤后战地医生采取了什么急救措施的纸质单子,内容少,保存难,易损坏,很可能耽误伤员救治。连平说,在当年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就有过伤员因伤票毁损,造成后方医院处置不当而牺牲。2008年,由连平牵头研制的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卫生信息技术装备。这个系统不仅能为伤员救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还能将战场卫勤数据与作战指挥平台对接,让指挥员及时掌握作战伤亡情况,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判断。连平又一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连平对记者说,下决心搞出“单兵搜救系统”,是因为受到汶川抗震救灾中邱光华机组失事后上千军民翻山越岭10天才找到的“刺激”。他下定决心,“不管你受伤倒在哪里,我都要及时找到你。”在电子伤票基础上,他提出研制单兵搜救信息系统的设想,受到总后高度重视,列入全军卫生系统“十一五”重大科研专项。连平带着他的团队,与军地专家携手,对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软件工程等20多种信息技术难点进行集智攻关,通过高空、远海、荒漠、群山2000多次试验,2010年8月,成功研制出了集单兵生态监测腕表、单兵信息盒、伤员信息手持机、战救数据转发器、战救信息管理系统于一体的“野战单兵救护信息系统”,实现了伤情记录由“纸质化”向“数字化”、伤情传输由“人工传递”向“无线传输”、伤情采集由“手工录入”向“自动生成”、伤员搜救由“概略搜寻”向“精确定位”的重大转变。

  2011年10月,在苏北群山中实兵演习,“受伤”战士刘强按下单兵信息盒呼救按钮,系统瞬间确定了他的方位坐标,救护直升机5分钟就将他送到野战救护所。现场观摩的南京军区赵克石司令员对连平说,“战场信息化建设,你们卫勤系统走在了前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