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辅业救央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2 03:0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耿雁冰 纪佳鹏

   “养猪是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我们不会做。”某大型央企负责人近日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他的言语并非无的放矢。

   就在前几天,国内著名的钢铁企业武钢传来了要养猪的声音,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但后来武钢否认了投资390亿养猪种菜的新闻。

   这则消息还是引起了外界对于央企发展其他辅业的担忧,不过,好在其他央企跟随者甚少,养猪种菜并未获得大规模追捧,事实上,对于习惯“赚大钱”的央企控制的各大行业来说,养猪钱来的“太辛苦”。

   不过,这并不代表钢铁企业未来不会再传出养猪种菜类的传言,武钢总经理邓崎琳一句“一公斤钢不抵四两肉”或代表着部分微利行业央企的辅业探索。

   近期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出现了2010年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长和首次利润负增长。

   这是自2009年头两个月出现利润负增长之后,三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被外界认为盈利能力尚可的企业,如鞍钢和中国远洋也难逃亏损命运,其中刚刚公布财报的鞍钢,去年亏损21.46亿元,中国远洋亏损104.49亿元。

   央企到底怎么了?未来到底怎么走?如何强化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确保利润预期?一串串问题接连抛出,央企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按照国资委要求,央企要向少数行业集中收缩战线,但是主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在持续增长的艰巨任务下,部分央企开始把战线越拉越长。

   广钢卖香肠、矿泉水,济钢也被爆出欲规划进军农业,之前酒钢也曾尝试养猪,央企发展各类辅业的冲动或已势不可挡。

   辅业似乎成为拯救央企的一种最大的可能,不过,这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多位长期研究国企改革的人士看来,只有进行必要的产权改革或才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整体出售,而大型和特大型国企应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公司治理。总体而言,应该是产权民间化、治理商业化。”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钢铁行业国企领亏央企

   根据中钢协的数据,2102年1月份,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共计23.21亿元,而2011年同期则盈利79.1亿元,一正一反,相差高达100亿元之多。

   中钢协副会长刘振江此前不得不公开宣称,中国钢铁业已从全行业“微利状态”进入“亏损状态”。

   据本报了解,目前已经公告或预告年报业绩的炼钢企业中,鞍钢股份亏损最为严重,预计亏损金额为21.5亿元。其次,位于广东的韶钢松山股份也预计亏损达到11.7亿元。

   2011年10月、11月份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47%和0.43%,创下2009年6月以来的新低。钢铁工业在成本大幅上升、产能过快释放的双重压力下,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从原材料加工到需求价格这几个方面,钢铁企业还是盈利的,不要把国有企业想得太好。现在整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投资的下降导致建筑用钢需求下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王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出了其自身的看法。

   钢铁企业的主业自然而然就是钢铁相关产业,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国企钢铁企业利润率全线下降的时候,民营钢铁企业利润率却超过了国企。

   不可否认的说,从效率上来讲,国企或确实比不过民企,比如,在一些国有钢铁企业利润下滑的同时,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却高于这些国有钢企,河北津西、新武安、纵横钢铁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都超过5%。

   是何原因导致钢企这些主业盈利能力如此脆弱不堪?

   业内人士给出了答案: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国有钢铁企业并没有如民营钢铁企业一样准确依照市场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产品,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业内人士还向本报记者表示,国有钢铁企业的调整欠缺主动性。与当年同样出现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相比,钢铁业内缺乏调整的领军人物和企业,也没有一座有效桥梁将国有大型钢厂和小型钢铁企业联系起来实现有序调整而不是单向退出或“大吃小”。

   这也导致央企钢铁企业利润微薄,此外,不少国有钢铁企业规模偏小也或是一大原因。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8%,远落后于美、日、韩70%-90%的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产业集中度低,一定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创新能力和行业自律能力的提高。

   “考虑到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企业分布散,钢铁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特色明显,我国钢铁工业很难像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钢铁工业一样,2-3家企业就占据70%-80%的产量,这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也不现实。”工信部相关人士曾发出这样的声音。

   事实上,除了钢铁领域的央企,不少其余行业的央企等国有企业也呈现了主业利润下降的现象,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12年1-2月,中央管理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8%,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

   央企主业到底怎么了?

   向辅业进发,向多元化进军

   在非此即彼的世界里,既然主业式微,那何不发展辅业?这个逻辑被央企发挥到极致。

   也正因为此,近年来,在盈利边缘挣扎的国有钢铁企业,已经将业务扩张到了“非钢”上。

   以钢铁业为例,中国钢铁工业甚至明确提出,在企业发展上,要由只注重钢铁主业发展,向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相关多元产业转变。

   从成效来看,“非钢”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

   2011年1-11月,在5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中,钢铁主业利润仅占51.42%,而非钢产业的利润占到24.33%、内部矿山利润占到20.04%、金融产业利润占到4.21%。如果再算上不纳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投资收益,钢铁主业利润占钢铁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仅为43%左右。

   “这两年钢企做辅业的比较多,不少企业非钢业务的经营利润甚至好于钢材业务本身。”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汪建华曾对媒体作出上述表示,在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钢企涉足钢材以外的行业都能赚钱,钢企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钢材业务的利润率。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武钢集团整体销售利润率仅为1.67%,而非钢产业达到3.47%;济钢集团整体销售利润率为0.71%,非钢产业达到4.11%。

   不仅仅是武钢,酒钢集团在其网站披露,2011年不含集团母公司在内的非钢产业预计完成收入270亿元,较上年增加104亿元,占比达27.9%,利润同比增幅83.5%。

   也正因为此,到了2012年,国内多数钢厂的最新规划中,均称要大力提升非钢业务比重。

   武钢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期间宣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90亿元发展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煤化工业、工业气体、物流产业、综合利用、后勤服务等与钢铁主业相关的非钢产业,将非钢产业的收入比例提高至集团总收入的30%。

   河北钢铁力争集团非钢业务营业收入达到近1400亿元,利润比例占50%左右;沙钢规划非钢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效益贡献度力争达到30%以上。

   除了传统产业外,实业央企也将产业延伸到信托、财务等金融领域,尤其是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产融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这个必要的,比如说大型企业集团有一个财务公司,有利于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的有效运用。财务公司是产融结合最浅的一个层面,往下走还有不同的深度,国资委现在研究的问题是,国有企业产融结合走到哪一步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在2011年2月份国资委介绍央企十一五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作出上述表示。

   新兴的辅业或已经成为各大央企的新的增长点,不过也有一些辅业让外界感到匪夷所思,以钢企为例,不少钢企正在发展其他辅业,比如广钢卖香肠、矿泉水,近日济钢爆出也欲规划进军农业,之前酒钢也曾尝试养猪。

   而这些领域事实上完全属于竞争性领域,利润也基本上不及地产,如此喧嚣地进入上述领域让部分人士不得其意。

   事实上,即使武钢否认了即将投资390亿养猪种菜的新闻,但武钢针对此事的声明还是特别指出了正在发展相关产业,也即辅业。

   “目前钢铁行业面临‘严冬’困境,武钢将在做优、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相关产业。其中,在后勤服务方面,开展绿色养殖业。利用后勤集团的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养殖生猪,以满足职工进餐需求、扩充员工就业渠道,履行社会职责。”武钢声明如是说。

   不过,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辅业一定要得到批准,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国资委强调央企“做强做优”主业,因此对辅业项目会要求进行严格报批。

   “企业的五年规划只是指出方向,但是辅业项目具体实施的关键环节都要上报,央企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对项目有所调整。”国资委相关人士表示。

   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央企快速上马各种辅业的冲动。

   保守的自救:原有辅业剥离缓慢

   事实上,除了发展新兴的辅业,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即使部分央企未曾发展新的辅业,但在剥离原来辅业时却进展缓慢。

   一位国资委人士曾向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国有企业的布局仍然偏宽,不够集中、不够突出,需要通过有进有退的方式进一步收缩战线。

   从国资委角度来讲,剥离辅业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央企专注做大做强主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

   对于央企向辅业靠拢的倾向,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王钦认为并不成立,因为没有数据上的支持。

   不过,央企通过采取消极取消现有辅业的方式来维持利润是不争的事实。

   央企究竟有多少辅业,目前并没有公开数据,但是,作为央企辅业资产剥离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地产业务以及酒店业务的退出,目前都遭到较大阻力,推进缓慢。

   此前国资委正式发文,令78家非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没想到,一年过后,主业地产央企由16家增加到了21家,包括鲁能、中航、中煤和神华等央企成功“晋级”。

   据央企相关人士介绍,没有拿到地产主业资格的央企,多转道二级土地开发和自有土地建设。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目前,包括河北钢铁集团、宝钢集团、首钢集团、鞍钢集团、山钢集团、马钢集团等在内的不少大型钢铁企业均已涉足房地产领域。

   房地产开发已成为部分钢铁企业的支柱,如广钢集团其下属的羊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具有二级开发资质。

   不过,国资委对涉及房地产业的政策非常明确,有房地产为主业的可以参加商业性竞标,没有主业的只能从事自有土地的开发,开发结束后逐渐退出。

   据邵宁介绍,去年已经退出房地产辅业的企业有14家,今年估计有20多家可以退出。

   “其他的企业把手头的事儿做完,把现有的项目做完,逐渐退出,集中资源搞主业。”邵宁曾如此表示。

   事实上,不仅仅是央企中的房地产板块,央企的酒店辅业退出速度也较为缓慢。

   作为央企酒店业退出接盘者之一的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曾对媒体表示,到2010年年底,港中旅有可能接收大约20到30家央企剥离的酒店。

   然而一直到2010年底,港中旅甚至未能实现零的突破,直到2011年8月,中国移动集团将所属重庆丽苑大酒店无偿划转给港中旅集团,港中旅接收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总算实现了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酒店并非是中石油的主业,而是完全意义的辅业,但中石油却成为目前唯一一家试点暂不剥离非主业酒店业务的央企,并启动了酒店资产整合计划,拟借助自身加油站特色开发连锁汽车旅馆。

   据不完全统计,央企旗下的宾馆企业不下2000家,其资产也高达上千亿元,几乎每家央企旗下均有宾馆酒店业务,这些肥肉一下子拿掉阻力或可想而知。

   显然,央企现有的辅业似乎亦是香饽饽,和新发展的辅业共同构成了央企维持盈利增长的两个点。

   根本或在产权改革

   辅业成为盈利的新增长点,这或绝不是国资主政者希望看到的,也和国资主管单位所期待发展方向完全相反。

   在盈利的压力下,由于业绩关乎“官帽”,关乎就业,央企发展辅业或可以“理解”,

   事实上,钢企选择养猪也有其无奈之处。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评价国企不能离开中国这块土地的现实。

   “我们企业有7万多在职职工,2万多不到年龄就退休的,6万离退休干部和职工,3万大集体职工,这些大集体职工考不上大学,在外面谋不到职业,他们的父母都在武钢,年轻的男孩、女孩,在我们公司有很多,在包装、运输、工厂的岗位上工作,年收入1万左右,你说我能够把他辞掉?能够把他推出武钢?不可能的。”邓崎琳说。

   一位国资系统人士也对此表示了支持:“作为一家要利润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养猪?央企为什么不能养猪?”他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反问记者。

   其实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央企可以养猪,民企就可以挖煤、炼油。

   套用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话说,武钢养猪是拿着闲钱大举进攻民企地盘,而没有进军高科技,领导全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家整体竞争力,是与民争利。

   问题何在?如何让国企盈利,且不与民争利?

   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国有企业与十年前相比的确更好,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世纪末的改革红利和本世纪前几年的重化工业景气带来的,而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总体而言差距很大,而且越来越大。

   在他看来,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中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整体出售,而大型和特大型国企应实行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公司治理。总体而言,应该是产权民间化、治理商业化。”张文魁表示。

   目前中央企业资产大部分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事实上,国有资产应向少数大企业聚拢,同时加快重组步伐。

   “随着时代发展,上述三类企业也可以进行分拆和引入竞争,这样也有可能在某些环节进行产权改革。”张文魁表示。

   不过,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张文魁也认为,少数国企可能暂时不太适宜推行全局性的产权改革,如自然垄断、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产品。这三种之外的都应该产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

   “要搞稳妥的改革,不能很激进的大爆炸式改革,但稳妥不等于不改”,张文魁最后如是说,不过是否改革后就能实现国企的盈利呢?这抑或需要时间的证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