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得贝:每年为50万辆车“点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3 02:30 来源: 济南时报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全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指出,当前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是发展实体经济。企业和企业家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将走进济南企业,并开辟《发展实体经济 走进济南制造》专栏,报道济南企业亮点、企业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经营者对发展环境的建议。
大灯、转向灯、雾灯……一辆车有各种各样的车灯。在济南高新区,一家名为鲁得贝的民企,每年生产各种车灯300万只左右,其中100万只为大车灯。也就是说,这家企业每年要给50万辆车装上“眼睛”。4月2日,记者走进了这家企业。
18年前的“转身”,成就山东“老大”
4月2日下午,记者见到山东鲁得贝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育正,他正考察一个新项目回来。
据他介绍,目前鲁得贝主要为重卡供应各类车灯,其中每年给总部同在济南的重汽供应大灯20万只左右。也就是说,重汽每年过半的大灯是鲁得贝生产的。
正是重汽,使李育正18年前决定“转行”。
鲁得贝前身是原济南制镜总厂12家分厂之一。1994年,肩扛“扭亏为盈”重任到制镜厂的李育正,决定以该厂作为试点,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职工用100万元买下设备,成立鲁得贝。“1994年,国家正好出台了一个有关汽车、摩托车的政策,把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支持。当时就想,靠着支柱肯定有饭吃。”李育正4月2日说,他们决定转行生产车灯。
如今,鲁得贝除了给重汽供应车灯外,还给一汽、陕汽、川汽等全国众多车企配套。“没有准确数据,在重卡行业,我们肯定是前三。”李育正说,在省内车灯行业,“早就第一了”。
同时,鲁得贝先后把原来的母公司及“兄弟企业”都收归到旗下。
不是“来料加工”那么简单
很长时间里,“中国制造”几成“代加工”代名词。因此,很多人的印象是,配套企业就是“来料加工”,别人给图纸,自己根据要求生产就行了。“主机厂开发一款新车型时,只给我们车灯的空间尺寸、装配尺寸等。”李育正说,从车灯的外形设计、材料使用等都由企业自己研发,生产、装配工艺等都自己制订,模具也自己生产。仅前期设计就要经过48个流程。他所说的主机厂指整车生产企业。
为此,在目前鲁得贝600多名员工中,仅产品设计人员就有30多人,模具生产人员有60多人,这还不算“兼任”其他工作的质检等人员。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这是鲁得贝在短时间内设计、生产出符合整车厂要求的产品的保证。
此外,鲁得贝拥有自己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和相当完善的检测手段。
瞄准轿车灯,目光从“鲁”到“华”
在谈到当初之所以把企业名称定为鲁得贝时,李育正说,因为之前济南制镜总厂有一个品牌叫“鲁的贝”,“鲁”指山东。记者注
意到,2010年,他们新成
立了一家名为“华得
贝”的公司。“咱得把眼光放远点儿。”李育正半开玩笑说,鲁得贝的“鲁”说明咱只是山东的企业,“华”则指整个中国。
把眼光放得更远的另一层含义是,他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此前是没有涉足的轿车灯。据悉,华得贝的目标是山东最大的轿车灯具专业生产企业,目前,他们已经为华泰等车企提供轿车车灯。二期厂房建成投产后,将具备年产300万只轿车灯具的能力。
据李育正透露,此前长春等地曾有意让他把企业搬过去,“对方说那里汽车厂多,方便”。“以前没搬,今后更不会搬。”李育正说,济南已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且除了重汽外,吉利、莲花等汽车企业落户济南,“机会越来越多”。(实习生石晓丹 王传刚 记者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