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卡夫卡的情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新月

  卡夫卡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一家书店,窄窄的书架上布满各种版本的卡氏书籍,封面上的卡夫卡向路人投去忧郁孤寂的目光。卡夫卡对他生活的旧城区无所不知,就像他的朋友说的那样:"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位很会写情书的作家,也是一位爱写情书的作家。

  卡夫卡的情书正像他的人,拥有绝无仅有的想象和私密性,有时一天多至数封,而他那多疑自闭的个性使得情书总是带有郁结和自我压抑的气息,但却又如此细腻和充满情感——如此卡夫卡。

  卡夫卡。敏感害羞的卡夫卡,命运不济的卡夫卡。

  读过他的情书,会更加认识他那令人扼腕的人生,也因而可能更加亲近那优秀但少有自信的灵魂,那孤独至极只为文学而生的灵魂。

  “结婚生子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这么写,但他终其一生都未结婚生子。

  他爱过三个女人,订过三次婚,和住在柏林的飞利丝·鲍尔订了两次婚,也给她写了最多的情书,但从情书上看来,他与后来的情人马琳娜·杰森丝卡相互间影响更深。

  卡夫卡从小优柔寡断,父亲的个性却极为刚强严厉,使得他从童年起便活在恐惧和逃避之中,自责甚深,认为自己是不成材的长子,而弟弟年幼过世,更使家里蒙上阴影。卡夫卡从小便喜欢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那也是他写《蜕变》的背景。他顺从父亲的旨意,学了法律,后来在一家保险公司谋职,每天工作时间不长,回家还可以写作。一生就这样,只活到41岁。

  卡夫卡身体健康一向不佳,逐渐习于独处,1912年的夏天,他在朋友家认识了飞利丝。

  飞利丝是柏林人,那时已是新时代女性,在一家企业公司任职,后来升至经理,她曾认为卡夫卡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同意分手,而卡夫卡则因为担心结婚后失去写作自由,两度解除婚约。

  卡夫卡与情人的关系大概只能如此。因个性问题,他无法与人亲近,甚至于和情人也是如此。他只能以书信的方式谈恋爱,无法与任何人面对面朝夕相处,他的情人都不住在布拉格。他宁愿写信。与飞利丝通信的那5年,是卡夫卡人生最重要的5年,包括《蜕变》、《审判》和《城堡》都是那时期写的。飞利丝以其感性激发了卡夫卡的灵感。她后来结婚,搬到美国,丈夫过世后,独力持家,因经济状况不佳,而把600页之厚的卡夫卡情书卖给了出版社。

  1919年,卡夫卡与飞利丝终于结束了情人关系。一年后,他在布格咖啡馆认识了作风大胆前卫的马琳娜·杰森丝,当时马琳娜已婚,嫁给年纪大她许多的捷克作家波拉克,但婚姻不顺利,她向卡夫卡表示想翻译他的短篇小说,二人开始通信和陷入恋情。卡夫卡曾经要求马琳娜离婚,从维也纳搬回布拉格,但马琳娜与前夫的关系却一直断不了。

  卡夫卡曾在信中告诉马琳娜:“你永远属于我,就算我此生再也不会见到你。”他只习惯分别和受苦的爱情,他不是那种非在一起长相厮守的人。马琳娜本人也写作,曾在1920年和1930年代担任新闻记者,不但写了许多报道,也出版了不少著作,但在卡夫卡的文学盛名之下,人们一般只重视马琳娜与卡夫卡的通信,而忽略了她的文学创作。

  卡夫卡与马琳娜在通信中谈论自己的创作史,彼此交流了更多对文学和生命的想法,文体冷静而深入,与他和飞利丝的热情专注有别。就信的内容而言,马琳娜无论在智慧或感情甚至精神上都更与卡夫卡相配。

  卡夫卡给马琳娜写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开始的:“马琳娜女士,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为了庆祝这件美事,我决定给你写信……”

  卡夫卡认识马琳娜那年,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5年后便去世了,而马琳娜在卡夫卡死后搬回布拉格,1939年被纳粹送往集中营,在二次大战后期结束了生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