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博鳌:给股市低迷找症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1:5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李隽

  业界人士称,对消息反应过度、资金入市渠道不畅、政策不清晰等造成市场低迷

  中国股市近年来低迷的表现继续受到各方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4月3日举行的“金融危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新挑战”分论坛当中,来自监管部门以及证券行业的各方领军人物都对上述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对消息反应过度、资金入市渠道不畅、缺乏持续补给机制、机构投资者数量有限等被指为造成股市低迷的主要原因。

  市场“敏感” 资金入市不畅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表示,中国上市公司在成长当中,1993年上市公司每股税后利润大约是0.13元,1996年的数据为0.19元,而截至3月底已披露2011年年报的400多家公司每股税后利润大约0.51元。

  中国的股价、股指和经济总体发展是一致的,而与成熟市场相比显得“反应过度”。“一有不安就跌得很大;一有欣喜就涨得很快,一涨恨不得把后十年的都涨完了。”庄心一认为,上证指数从100点上升至现在的2200点左右,如果光从近几年来看,无法解释这20年的发展。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表示,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场,没有太多的机构,“机构就是现在一点所谓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着大概不到2万亿元的资金。但是市值已经差不多30万亿元了”。这里面有很多都是非流通的股票,名义上有这个市值,但是实际上没有真正进行流通。

  王东明认为,国内金融市场总共约80万亿的资金量,这些资金尽管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但并不是主流。比如,大量退休的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参与就很有限,如果按20年、10年稳健投资,其中应该有财富效应。

  监管机构对资金监管过于严格,王东明称,如何把真正的存款挖掘成为投资,比如说一些企业留着一些现金,但是不能在市场上投资。这些都割裂了经济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造成市场起伏较大。

  期待更清晰的政策

  王东明认为,现在机构投资者数量太少,没有持续资金的补给机制,造成目前市场很弱,这需要比较长期的包括保险等各方面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

  德太集团(TPG)合伙人 Tim Dattels认为,现在中国的QFII机制还是有很大限制,如果海外基金配额有限,就很难在中国做投资,而如果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市场发展会更好更快。另一方面,过去中国的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改革中,让很多好企业到香港和纽约上市,内地资本市场参与者失去了投资这些高质量公司的机会。他建议,高质量公司资产更多应当用于发展内地资本市场,这也是大多数国家改革中的做法。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表示,资本市场有几个大的产业,一个是金融、银行业为代表的,还有就是地产、电力、能源等等。市场需要一个可以预期、可以计算的方式定价,目前这几个产业估值都是被低估的。比如说利率市场化,十年前就已经提到,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和改革方向。“做的是一个对称的还是非对称的,是渐进的还是非渐进的,我们不知道,那就只好低估。”

  地方融资平台的数万亿元,到底里面有多少不良资产,如果按照经济增速是8.5%,可以计算出大约有多少不良资产;而增速下滑到7.5%,也会有相应数字,但具体数字不公布,市场只能给予银行股低估估值。“还有地产政策,大家都不知道限购政策是不是一个长期政策。”楼市要回归到正常价格的说法不明确,信息公布更需要回归到正常制度。另外,煤电等各方面能源政策也没有清晰指引,“所以这几个大行业被低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